吳兌,字君澤,號環洲,是嘉靖三十八年的進士,比唐毅晚了一科,還是三甲進士出身,典型的入仕晚,學歷差。眼下卻是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身為中原重地的封疆大吏,升官之快,可以說是坐了火箭也差不多。
很多人都說吳兌能冒起來,是因為他是紹興人,和唐毅的死黨徐渭是同鄉,又是心學門下,攀上了高枝兒,才能爬上巡撫的寶座。
說這話的人,多半都是官場上的失意者,看人家過得好一點,心裡不平衡,犯紅眼病。
吳兌能有今天的地位,純粹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他最初任兵部主事,因為政績卓著,一步步升到了郎中,後來唐毅起兵滅了俺答,吳兌負責後勤糧草,十萬大軍,三十萬的民夫,二十萬牲口,他安排的妥妥當當,一點差錯沒有。
從此之後,唐毅就記住了吳兌,還把他派到了大同出任兵備副使。
別看這幾年朝廷的重心向南轉移,北疆基本沒有大的戰事,其實紛亂還是不少的,比如永邵部就兩次起兵,攻擊大板升。那位倒黴的順義王大成臺吉奮死力戰,可是誰讓土默特受損太大,他又年紀輕輕,不能服眾,被打得灰頭土臉。
幸好大板升城經過了明軍加固,使用水泥強化,永邵部沒有得手。
眼見的草原又要大亂,吳兌親自統兵,八千步騎,連夜援救大板升,一戰之下,殺了五千多永邵部騎兵,解了大板升之圍。
他還不肯罷手,又聯合奇喇古特部,鄂爾多斯部,加上土默特部,四面圍攻,愣是把永邵部給徹底抹掉了。
按理說這種大功臣應該好好重用才是,怎麼從邊疆給調到了中原?
原來吳兌他做得太絕了,草原上的規矩,消滅了一個部落,青壯是沒有活路的,以馬車輪子為標準,高過輪子的一律殺無赦。
在攻破了永邵部駐地之後,其他幾個部落也準備這麼幹,吳兌卻送來了一輛四輪馬車。
哲諾和大成臺吉研究了一陣,還是不明白,幸好有聰明人,鍾金繞著馬車轉了一圈,就告訴他們,“去殺人吧,凡是比車輪高的,一個不留!”
開什麼玩笑啊?
四輪馬車的車輪比起蒙古馬車要矮了許多,最多隻有九十厘米,而草原的馬車至少一米二,足足差了一尺!
這一尺是什麼概念?
原本十一二歲的男孩子,長得矮小一點,都能活命,可是按照這個標準,四五歲的孩子都要被處死!
狠!
真是太狠了!
他們哪敢違抗命令,只能舉起屠刀,殺了一個乾乾淨淨。
等到血流成河,吳兌才姍姍來遲,看著滿地的屍體,不停搖頭。
“殘忍啊,實在是太殘忍了,虧你們怎麼下得去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處罰你們,如何能服眾來人,把所有俘虜的女子都給本官帶走!”
所有婦人,連襁褓裡的娃娃也沒落下,一個不剩,全都帶走了,只給這三部留下寥寥可數的牛馬。
沒過多久,搬遷到草原種田牧馬的漢子都有了媳婦,不光他們有了媳婦,甚至有人還把女孩買走了,留著給兒子當童養媳,成了親,安了家,移民徹底站穩了腳跟……
吳兌到處鼓勵通婚,天天充當媒人,打仗是好機會,不打仗也去開什麼相親大會,大肆拉人。
他折騰兩三年,結果就是土默特等部不但沒有恢復元氣,還弄得人丁流失,眼看著要維持不下去了,每次進京納貢,他們都找禮部痛哭,後來鬧得隆慶都知道了,大明有個專門當月老的吳兵備。
隆慶耐不住哀求,只好把吳兌從大同調回了京城。
面對這樣的人才,唐毅哪能浪費,他找個藉口直接給吳兌高升,跑到河南當巡撫去了。
吳兌高升,可把好些人刺激的眼珠子都紅了,他們紛紛學吳兌的作風,弄得邊疆月老遍地,大成臺吉等人是一點辦法也沒有,要不了幾十年,整個草原都會擁有了漢家血統,成為名副其實的血脈相連一家人。
離開了邊疆,到了內地,吳兌倒是沒有像預想中的那麼得意,相反,中原腹心,處處掣肘,想要做點事情,都十分困難。
就拿這一次周王造反,吳兌正在河南府巡視旱災,結果一掉頭,周王就拿下了開封。吳兌暴跳如雷,立刻要調集人馬,把開封奪回來。
只是超乎他的預料,內閣竟然下令讓他保守黃河防線,阻止周王人馬過河。
吳兌眼珠子差點掉下來,就是一幫烏合之眾,他們能和俺答的騎兵相比嗎?一走一過,就把周王幹掉了,為什麼任由他們做大?
朝廷這不是糊塗了,吳兌連續上書請戰,結果卻是內閣的言辭一次比一次激烈,告訴他必須嚴守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