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奚康生這樣的當世名將,將聲名看的不知比性命重了多少倍,定是早已存了以死報國之心。
不過只是存了些僥倖的心思,才讓達奚寫了勸降信。不過依舊是天不遂人願。
罷了……
李承志笑了笑,主動岔開了話題:“往日見你忙的腳不沾地,若非要錢要糧、要兵要甲、要船要人,絕不見你主動來尋我,今日又是何故,還來的這般早?說吧,但凡我能答應的,應絕不會推辭!”
達奚露出一絲憨厚的笑容,頗有些不好意思。
連戰連捷,招降和俘虜的兵卒一日多過一日,至如今已逾二十萬之眾。若是源自朝廷中軍,或河東之卒,則大都安置於關中各州,大部屯田或是遣於李始賢、李始良開礦,只有少部精壯和擅戰之卒充為州、郡之兵。
若是關中、隴西之卒,則是能用則用,能徵則徵。除了又擴軍五萬戰兵之萬,更是挑了三萬老卒交由達奚編練水軍。
這是個大功程,絕非一蹴而就可成,也絕非短日內就能見功,不然之前達奚就不會耗費整整一年多,才操練出了一衛(五千)敢下水的水軍。
雖說達奚水戰精驗頗足,但之前在奚康生麾下只多也就統領的一千多水軍。之前那五千都已讓他感到極為吃力,何況又突然增加了三萬?
如今又值戰時,李承志手下可堪大用又能信任的無一不是身兼數職,身邊連個得力的幫手都無,可想而知達奚的壓力有多大。
如此才有達奚但有為難或不解,無論大事小事都會尋李承志問計。所以遠無李承志說的這般不堪,不過是與達奚表示親近的玩笑話。
“有崔景茂這個任過水軍司馬的老吏相助,著實讓人輕鬆不少,故而今日並非是來勞煩國公,而是有樁喜訊……”
說著,達奚又從懷中掏出一封密信。
李承志接過掃了一眼,先是驚奇,而後又露出一絲喜色。
信是鎮守薄骨律的李會以八百里加急送來,一看這古怪的措詞,就知是密諜司翻譯過來的密文。
但信卻不是密謀司寫的,而是西部敕勒中最大的部落首領鮮于慶。
他也是無意中聽達奚提到,四年前奚康生率軍征討高肇時,達奚曾授奚康生之令,往羈縻於薄骨律以北,沃野以南,邊牆以西的西部敕勒中安撫,以免被高肇所用。
奚康生威震北地,聲名在外,鮮于慶極為仰慕,連帶著對達奚這位奚康生的私生子也甚是禮遇。再加達奚忠厚,性情敦直,也不知二人怎麼看對了眼,竟成了八拜之交。
得知這個訊息後,李承志腦洞大開,讓達奚試著寫封信,看能不能說動鮮于慶歸附。
其實只是試一試,李承志的目的是試著能不能買通西部敕勒,若哪一日北攻六鎮之時,敕勒部能袖手旁觀,兩不相幫即可。
條件也很豐厚:若鮮于慶答應,他就會在薄骨律置市,甚至鹽鐵都是互市的範圍之內。
畢竟自柔然反叛,高肇半徵至今,西部敕勒與朝廷的互市已整整斷了六年之久。絲麻之類還可以用皮毛代替,鹽、陶等只能高價從薄骨律、沃野等軍鎮高價購買。
最高的時候,一隻大羊才能換兩三斤鹽。
而便是如此,也只斷斷續續的持續了兩年不到。先是六鎮大亂,而後是李承志數破薄骨律,屢次兵臨狼山。自那時,西部敕勒只能在戈壁的鹽鹼灘中找鹽。
那玩意不但苦,還有毒……
如今一聽所向披靡,連敗名將奚康生的李國公要在薄骨律互市,鮮于慶自然大喜。
何止是兩不相幫,鮮于慶甚至主動提出:只要李承志給的價碼夠高,他只需數月就能徵集上萬騎兵,助李承志征戰。
答應的如此隨意,更好像無緣無故的從天下砸來的餡餅,但李承志卻信了七八成。
一是元遙接替奚康生都督六鎮之後,一改懷柔的政策,對兩部敕勒盤剝日甚。
主要還是因為敕勒族是天生的騎兵,元遙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兵源。
但敕勒部被高肇坑過一次,近萬族人被騙去高奴縣挖火油,最後全被薰死在了金明郡。所以一聽要徵兵,便一百二十分的反感。
而不等元遙反應過來,便舉族往西遷徙了數百里,更接近武威的地方。
當時李承志無瑕顧及,只能聽之任之。元遙更是不敢派軍深入西海腹地,倒是讓敕部休生養息了好幾年。
二則此消彼長,朝廷勢微,兩方又打的如此激靈,身為數萬帳的部族首領,自然蠢不到哪裡去。知道遲早都要做出選擇,更知道下注要趁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