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軍權都不能旁落,所以主事自然是李承志……
只幾息,李亮便進得陣來,湊到李承志的耳邊說道:“郎君,成了!”
李承志聞言大喜:“鑄出炮管了?”
“啊?”李亮愣了愣,“只是鑄出了範模!”
李承志就跟僵住了一樣,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好在有面甲遮擋,李亮看不到。
他掩飾的很好,語氣中依舊帶著笑意:“已然很快了,只要鑄出範膜,隨時都可以澆鑄,是我太心急……”
稍一頓,李承志又揮著手,“走,帶我去看看!”
李亮連聲應是,跟著李承志出了軍陣。
其實李承志早就想鑄炮了,但他更知道火炮對這個時代意味著什麼。所以直至到了河西,他才付諸於行動。
如今已非山高皇帝遠,由他親自坐鎮,李承志不怕會有人生出異心,所以此次參與鑄炮的人多了一些。
除了掌控火藥秘方的李亮,還有火器營主李彰、工部主主事李良,也就是李氏的老家匠,並他的一堆徒子徒孫。
專業的事情,自然要交給專業的人幹。李承志決定造炮之後,自然就找來了李良。
想像起來好像很難,但只要方法用對,其實很簡單。
第一步是鑄模,這對於李承志而言輕車路熟。
只是根管子而已,再難也比他當初在崆峒山偷鍊銅像,換成鐵佛要簡單的多。
用的是商周時期就有的失蠟法,說詳細一些就是用蠟鑄成炮筒,再圍著臘筒,用添有石墨的坩泥製作內模和外範。
然後燒乾坩泥,蠟自然就化成了水,剩下的便是炮筒的模範,只需往裡澆灌鋼水就能成形。
都不用李承志過多指點,只是提出了炮筒的要求,李良就拍著胸脯下了軍令狀:他只需半月,就能將這東西的樣品造出來。
其實只用了十天,是李承志忙的事情太多,一時忘了時間。
等到了鋼場,李承志才知道,不但模具已經燒好,李良更是煉好了鋼水,李亮才來秉報予他。
看著那幾口紅通通的坩鍋,李承志才後知後覺:這樣澆鑄出來的是鋼炮,而非鐵炮?
腦中靈光一閃,突然就想起了一些有關鋼炮的回憶:早期的克虜伯,好像用的就是坩堝澆鑄。
這些的炮管,豈不是想炸膛都難?
李承誌喜出望外,連忙令李良澆灌。
在河西鍊鋼煅甲足有三年,要礦有礦,要人有人,李良的技術早已更上一層樓。與他相比,李承志反倒成了半吊子。
所以李承志很有自知之明,也怕影響到李良,所以只是站在旁邊看,半句都不多嘴。
也就一半個多時辰,一樽長的七盡,粗近有三寸的炮管便新鮮出爐。
李良大侄估算了一下,說是至少也有五六百斤重。
看著那黑黝黝的炮身,及刺眼的寒芒,李承志如同喝醉了一般,說不出的舒暢。
這個東西一旦面世,何止是降維打擊?
緩了好一陣,心情才稍稍平復了一些。李承志大手一揮:“試炮!”
一眾工匠早有準備,飛快的立起了龍門架,十數人合力,用倒鏈將鋼炮吊到了一輛雙駕馬車上。
怕太過驚世駭俗,李承志特意讓李亮將試炮的地址安排在了合黎山深處。
李亮裝的炮,怕出師不利,李承志還特意讓多填裝了些火藥。
待點燃引信,李亮似兔子一般的逃到近五十步外的一處山坡後。又過了足有十息,才聽“咚”的一聲巨響。
感受著腳下的震感,看著鐵彈激射而出,飛出足有五六息才濺出一蓬塵煙,李亮猛的瞪大了眼睛。
這怕是足有兩裡之遠?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