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溜圓,應是仔細打磨出來的原礦石,銀中帶著金色,光彩生暉,煞是奪目。
前生學的就是勘探尋探的專業,他自是知道這是何物。
鎳銅合金!
這東西在這個時代的作用很有限,但很實用:防鏽!
稍一提煉,在兵甲或是鐵器上鍍一層,就可數年不鏽。
除此外,銅在這個時代可是硬通貨,便是銅六鉛四的青銅每斤都能換糧兩石多,何況這種經年不鏽的稀罕物?
竟忘了番和縣便是後世的永昌,就是因為手中的這東西,國家硬生生的在千里荒漠中建了一座城,還是地級市。
所以這東西在此地儲量絕不在少數。再看這胡人堂爾皇之的掛在脖子上,便知定是無意揀到的,就近之處十之八九有可露天開採的礦脈。
倒是意外之喜……
李承志看了看,將珠鏈還了回去。又交待李孝先:“稍後仔細問問,此物來此何處,儘量找到出處,我有大用!”
“遵郎君令!”
“官吏、富戶,並平民等,俱依舊例,皆遷往鎮夷,莫要漏掉一個……若有冥玩不從之輩,自是莫嗇于軍法。但遵從之流,就需好生照看,莫忘了,這皆是我李氏子民……”
李孝先恭身應著,但一干降官降民卻是心思各異,或驚或喜或憂。
如縣長,越發肯定這位施發號令的頭目是漢人無疑。不但是漢人,且了關中人氏,如今更是連名號都報了出來:姓李!
關中有名有姓的李氏有幾家?
大些的便是隴西李氏,其下也就烏支李氏與祖居李氏這兩支。
他驚的是若是有心,不難推猜出此李氏為哪一支。但這頭目既然敢當著他們的面坦然言之,定是有十足的把握,不會擔心走漏風聲。
故爾莫說反抗,便是稍有些驚亂,怕也是人頭滾滾的下場。
喜的是聽其所言,似是無意多造死傷,只是要將舉城之民盡皆遷往合黎山。
而憂的則是前路未卜,天知道以後是奴是僕。
但連那胡族富戶都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縣長與能不懂如此道理?
是以數息之間,縣長就想通了關節,有了決斷。待李承志走後,李孝先問他縣中民生,諸如丁戶幾何、糧草多寡、車駕、牛馬各有多少之時,縣長竟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是一般的配合。
倒是為李孝先省卻了不少的麻煩。
待休整了一夜,天明之時,整座縣城都動了起來。
數千兵卒監管千餘戶百姓,且有縣長並縣中佐吏等帶路黨,自是輕輕鬆鬆。
李孝先也未一昧的強壓,而是遵從李承志反覆交待的“恩威並施”的方針,實行雙管齊下的策略。
先是賄以重財,施恩於縣中佐官並三長,而後由軍中司馬、記事、諸文吏等隨鄰長、里長、黨長予百姓承諾:
凡百姓私有之財,半分不取,皆各歸各家。
凡無法攜帶需遺棄之物,皆按價補償。如居所、耕地等。
且每家每戶都派有兩到三個兵卒,名為幫手並登記到冊,實為監視並催促。
當然,若有不知好歹之輩,自然只能施非常之手段。派往各戶的兵卒腰畔的刀、背上的弓又不是用來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