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則是孝文帝舉國漢化,遷都洛陽。
引起的動盪也不小,如太子、鮮卑族重臣造反,以及元恪登基後元禧等人造反等等,都是元宏強行漢化的矛盾衍生。
至元宏分定姓族,將八姓為核心的鮮卑貴族融入新的門閥體制之中,與漢人士族結合起來,民族矛盾相對告一段落。
但新的矛盾又誕生了:世族門閥、地方豪強與中央集權之間的矛盾。
準確來說,不應該是誕生,而是一直都存在。若追根溯源,至少要追溯到西漢後期。
東漢滅亡、三國之亂、至東晉滅亡、及南朝改朝換代如吃飯喝水,根源皆在於此。
其實相對而言,北魏初期這一矛盾不算突出。但為了解決民族矛盾,壓制反漢集團,自道武帝起,經過太武帝、馮太后、孝文帝等掌權者前赴後繼、孜孜不倦的努力,這一矛質被無限加劇化。
至於南朝,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之後,就徹底躺平了。
“王與司馬共天下”這句話就是明證……
元恪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極其具有針對性、且如神來之筆般的做出瞭解決的措施。
其一、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武裝。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漸式微的關隴世族,如隴西李氏、弘農楊氏。
說簡單點:世族門閥的家臣和私兵越來越少。
細化到具體手段就是:上層大力起用寒門、庶族,下層大力扶持佛教,和門閥世族搶地、搶人……
其二、大肆於地州建立官學,實行世、庶分教的制度。並於京中專為寒門建立四門小學。
這只是其次,最令李承志驚歎的是元恪強力推行的“舉薦連保”、“舉前就學”、“逢舉必考”的制度。
世族起家當官,必須由州中正考察,並由三人以上的官員保舉。但新官若是犯錯,乃至犯罪,就會追究保舉官員的責任,除非你已經死了。
舉前就學則指的是專為皇族子弟、鮮卑權貴、及世族門閥建立的太學和國子監。雖不是強制性措施,不就學也能舉薦當官。但受不受重用,升不升你的官,自然是元恪說了算……
而終元恪一朝,八成以上的新晉官員,都啟用自太學、國子監、四門小學。
至於逢舉必考,顧名思義就是想當官必須考試。不管是世族權貴子弟還是寒門庶族。
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對了,其實就是科舉的雛形。
因創立科舉制度,後世許多學者視楊堅為秦世皇第二。但追根結底,並非隋文帝靈光一現、腦袋一拍就想到了如此英明的決策。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知古鑑今……
可惜元恪死的太早,致使這幾項舉措無疾而終。並且將馮太后時期創立,孝文帝時期鞏固的均田制、三長制破壞的一塌糊塗。
胡充華稱制時期不但使門閥階級更為固化,也使原本已趨於穩定的民族矛盾重新激化。
用兩句話就能概括:辛辛苦苦三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更催生了新的矛盾:六鎮軍功集團與既得利益者,既中央及漢化集團之間的矛盾,堪稱雪上加霜。
六鎮起義的原因很簡單:首都南遷,留守六鎮的鮮卑貴族地位日漸低下,導致起義爆發。
目的更簡單,就是反漢化……
沒有六鎮起義,怎會有爾朱榮招兵買馬,壯大實力的機會?
更不會有高歡、宇文泰的崛起,自然也就沒有魏分東西,沒有北齊,沒有北周……
捫心自問,既便出於消除戰亂,不再使鐵蹄肆虐中原,不再使兩腳羊的悲劇再度上演,李承志也要拼命改寫這段歷史,而不是讓其提前爆發。
元洛駕崩之後,元澄、元嘉等於京中追查、清洗元懷、於忠之附逆時,其同夥交待,於謀刺前,元懷與於忠就已攜重金遠赴六鎮,蠱惑鎮軍一同起事。
李承志建議著重安撫,賞官、賞爵、賞錢、賞糧。但除高肇外無一認同,都覺的他在危言聳聽。不但不安撫,反而派元懌持節赴六鎮申飭?
李承志已然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他很擔心大軍還沒到關中,倒先等來了元懌被斬了祭旗、六鎮中的某一鎮或全部起事附逆的噩耗。
故而才有這次暗倉陳倉,赴六鎮之行……
腦中念頭紛雜,已至子夜,依舊無一絲睡意。李承志不得不灌了半盞烈酒催生睡意。
被李亮喚醒,已是次日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