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科幻靈異 > 大魏春 > 第四三一章 白頭之因

第四三一章 白頭之因 (第1/2頁)

Ps:科普長文慎入。

這一章簡單闡述了北魏從立國到滅國之間社會矛盾的形成與轉變,不喜可跳過。

正文:

元恪剛駕崩的那幾天,就連李承志自己也想不通,為何就能一夜白頭?

這近月來,他輾轉反側,冥思苦想,直到昨日於帝陵前見了那三朵如青蓮一般的煙雲時,李承志才恍然大悟:

原來潛意識中,他早就將元恪當成了標杆、當成了模範,當成了前師不忘後世之師的那一塊鏡子。

不是拉過來一個人就能當皇帝的,何況還是像南北朝時期這種時局最為動盪,社會關係最為複雜、矛盾最為尖銳的時期。

在這樣複雜且艱難的前提下,元恪能成為北魏的中興之主,使國力達到巔峰,必有過人之處。

入京不久,李承志自然而然的就開始觀察和學習元恪治國、親政、理軍、牧民的方法、手段。

但都還沒入門,學習的標杆說沒就沒了。所以李承志才會有一種“突然就失去了奮鬥的方向”的錯覺。

在李承志看來,史書留白並不多的元恪,但與之相比,如開國皇帝道武帝、十二歲為太子時就力克柔然,之後滅大夏、克大燕、收北涼的太武帝、及遷都、漢化的孝文帝等等,元恪的功績即便比不上這幾位,但也沒差多少。

當一朝開竅,突然意識到反並不是那麼好造,皇帝更不是那麼好當的時候,李承志才有意的開始瞭解、研究北魏時期的社會及矛盾關係。

有兩趙、三燕、兩秦等前車之鑑,道武帝深知,如果不靠漢人、準確來說如果得不到漢人世族、豪強的支援,胡族想入主中原,做穩江山,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自北魏立國之初,道武帝就擬定了鮮卑漢化的基調。而非像其餘五胡政權一樣實行“胡漢分制”的政策。

但長城不是一天就建立起來的,與之相比,“民族融合”這個大命題不知比修長城困難了多少倍。自然會洐生出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

說通俗一點就是:即得利益階層不肯放棄核心權益,必然會製造持續不斷的反革命行為。

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道武帝最終被次子給殺了……

好在太子得力,叛亂旋起旋滅,並未引起大規模的動亂,漢化的國策也未動搖。

一直到道武帝的孫子、也就是被劉裕贊為“英圖武略。事駕千古”的太武帝,北魏漢化程序達到了頂峰。相應的,民族矛盾也到了迫不容緩的時刻。

雖然太武帝見機的早,手起刀落,拉崔浩當了替罪羊,誅盡崔浩三族,及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崔氏姻親。更誅殺了意欲謀逆的太子,但民族矛盾依舊爆發了。

英明神武的太武帝沒像道武帝一樣死在兒子手裡,卻死在了太監宗愛手裡。

之後太武帝的嫡孫,也就是太子拓跋晃的長子拓跋濬繼位,為安撫鮮卑貴族,緩解民族矛盾,有意放緩了漢化程序,並恢復了佛教。

但矛質不可能憑空消失。為帝十三年,拓跋濬最大的政績就是補窟窿——補太武帝用力過猛留下的窟窿。

其平定萬人以上的宗室、鮮卑及氏族、高車、歸附的匈奴等權貴叛亂數以百計,誅殺的胡族大臣得以“千”為單位。

這全是太武帝留下的爛攤子。

這十三年,也是北魏最為動盪不安的十三年,史載:國釁時艱,朝野楚楚。

但效果也很明顯:反漢集團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胡漢之間的隔閡日漸淡化。

之後便是兩度臨朝稱制,攝政逾二十載的北魏馮太后。

雖然汙點不少,寵臣無數,私生活混亂不堪,更因為給男寵報仇,及不願放權而殺了兒子獻文帝(元宏之父),但一點也不能抹殺她對北魏的功績。

如果說道武帝立國就定下了鮮卑漢化的基調,但漢化的基礎,卻是馮太后稱制這二十餘年間奠定的。

其一,班俸祿。

都已經立國,且入主中原多年,從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員竟然沒半個子兒的俸祿?

這種奇葩的現象,在北魏整整存在了近百年,國家沒有因此而崩盤,堪稱奇蹟。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份工資,其代表著鮮卑族的部落式社會結構正式轉向漢族封建化社會結構。

其後,則是均田及三長制。

班俸祿改變了社會結構,這兩項舉措,則促進了鮮卑族的社會生產方式。

說簡單點,上層階級不再採用殺雞取卵、挖韭菜根這種自掘後路的掠壓方式,而是換成種好了再割這種相對溫和,還不怎麼費事的手段。

自此後,鮮卑權貴、官員及胡族等軍功集團不得不學習漢人做官、領軍的方式手段。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漢人的禮儀制度、生活習性,乃至文化。

最新小說: 快穿之拯救男神108式 清明渡劫:我被孫女直播了 惡毒女配翻身記 快穿之病嬌心頭的白月光 天才兒子壞孃親 血族手札 穿越諸天萬界之國家做靠山 快穿之宿主在虐文裡當大佬 我師傅是系統 快穿:千嬌百媚為君來 無限之技能系統 源能附身 無限的使徒們 暴君樂園 異世之神造 星河之主 快穿之男主改造計劃 港島警司的日常 快穿:病嬌男配總想對我報恩 快穿攻略:boss來追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