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硬著頭皮辯道:“微臣再是膽大,又怎敢隱諷陛下與殿中諸公?再者,自陛下令臣作詩至詩成,不過三兩息,臣再是奇才,也不可能將如此多的隱意藏於詩中……實是陛下誤會微臣了……”
他眼珠一轉,又解釋道:“那兩句只是微臣自嘲:所居之處過於荒涼,就如野人家一般。又嘆今日天不作美,竟是說風就起風,說雨就來雨……”
這次輪到殿中諸臣懵了。
就憑李承志辯的這麼快,辯的滴水不漏,就可見才思之敏捷?
再一深想,這首詩,還真就有可能他臨時作出,用來抱怨皇帝的……
皇帝呆呆的看著他,好一陣才咬牙道:“你個逆臣,好一張利嘴?”
頓了兩息,元恪又獰笑道,“好,朕寬宏大量,就當你是無心之失……繼續作來,朕倒要看看,你李承志的詩才到底有多高?”
李承志額頭隱隱生汗,忍不住想抹一把。
嘴一禿嚕就唸了出來,竟小看了皇帝?
怕倒不至於,只因李承志也號到了些皇帝的脈絡:好似正因為他桀驁不馴,元恪才對他青睞有加。
當然,前提是得真有才……所以,該出手時就出手,有人前顯聖的機會,就儘量不要錯過……
李承志暗呼一口氣,細細一思索。
七夕詩詞不少,也就比中秋的少一些,且不乏大家名作。但他也不是超腦,須得觸點景生點情,才好激發記憶。
李承志凝目四顧,只見殿中金璧銀燭,好不暢亮。雕樑畫屏,流光四溢。
已是深夜時分,且下了一整天的雨,早不復往日酷熱,反倒多了些秋日特有的清涼。
因要賞星,故而門窗皆開,便有螢蟲循光飛來,直往燭焰上撲。則有穿著輕紗的宮女執著團扇,不停的揮撲。
再往外看,月光如水,似銀芒瀉地。雨後的夜空分外澄亮,只見繁星點點,此伏彼明。
李承志心念微動,朗聲吟道:“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不作長短詩,改作七絕了?
恍然間,崔光竟有些失神。
羊深與李神俊(兩人的弟子)各來書信,談及李承志於涇州端午詩興大發,才驚四座之事時,他與劉芳還玩笑過,說是若有幸,定要見識見識這等奇才。
心中未必沒懷疑過是否因羊、李二人技不如人,故而將李承志過度誇大了幾分。
之後也一直未遇到合適的良機,不曾驗證,不想今日卻見識到了?
他與劉芳皆研《毛詩》(收錄、註釋、輯解《詩經》的版本之一),若論傳承,不比李承志祖傳的《韓詩》(詩經版本之一)。
若論領悟,不敢說一定能比守李承志,但歲數放在這裡,當他祖父都綽綽有餘,應是差不到那裡去。
若說積累,更是應該能甩李承志好幾條街。但捫心自問,若換成他,即興作一兩首應是無虞。但若說如李承志這般只用數息,且做的如此工整,如此應景,就委實是難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