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後,又發生了錢荒:佑大的一個朝廷,竟然連幾萬錢都湊不出來,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甚至是連洛京城中流通的銅錢都越來越少,已有民眾學著地州,將整匹的絹帛裁成一小塊一小塊,用來當做貨幣使用?
錢自然不是自個長翅膀飛了,而是盡被民眾捐給了寺廟……
幾相一疊加,機靈些的自然就能想到皇帝這般自虐是為了什麼。
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可不是太武帝時:全國近六百萬戶,近三成就是僧戶,早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慢一些的話也不是不能解決,關鍵的是皇帝太急,一個不好就是烽煙四起。
所以如元懌、元雍、劉芳、崔光等,明知皇帝想幹什麼,卻是咬死不鬆口……
元懌很是擔憂,照例想勸一勸,但嘴都未張開,皇帝就不耐煩的揮了揮手:“放心,朕有分寸!”
話音剛落,劉騰的殿外秉報,說是汝陽王元悅、掌冰使高湛、候星郎李承志在殿外求見。
一聽“候星郎”三個字,元恪就笑了起來:若不是朕提前給你加一級,兩日後朝會,怕是你這個從七品的候星郎都沒得做。
也是奇了,別人是功勞越多官自然就越高,換成李承志卻反了過來?
功勞一樁接著一樁,官不但不見升,被罰掉的年俸卻是一次比一次多,動不動還得捱打?
也算是獨一份了。
但這絕非君臣相得之道……元恪已經開始琢磨,到初九那日,怎麼把今天給李承志升的這一級保下來……
轉著念頭,三人就進了殿,齊齊朝著皇帝和元恪做著揖。
元恪抬眼瞅了瞅,李承志與高湛都算正常,元悅卻是牙都快呲了出來,臉上的喜意藏都藏不住。
“七弟可是撞到了好事?”
頓時知道有些得意忘形了,元悅連忙收斂了笑容,恭恭敬敬的回道:“臣準備與李承志合作一樁營生……”
怪不得?
其它的不論,就元恪知道,李承志還會鍛兵、煉酒。隨隨便便哪一樁都是暴利。
元恪也懶得過問,隨意往下一指,示意坐下說。而後又問道:“說說,好好的怎就打起來了?”
來時已對好了口供,三人回答的天衣無縫,只說高湛一時情急要調兵,李承志不許,兩人就打了起來。而元悅只是受了無妄之災。
若擱其他的官員,元恪說不定就要過問一下。但李承志和高湛的關係比較特殊,此時又是一副毫無芥蒂的模樣,元恪也懶的雞蛋裡頭挑骨頭。
隨意的問了幾句,元恪又一指高湛:“上十萬金解押入宮,不是小事。今日就勞累些,連夜與劉騰交割,一應賬目務必清楚……嗯,宣懷與宣義也去,幫趁一二……”
都只當皇帝急著用錢,所以才這麼急,也未人起疑。
就李承志覺的有些怪異:不是說皇帝要審案麼,就這麼輕描淡寫的問了兩句就完了?
還有這其它人都走了,就留自己一個在這裡是什麼用意?
不會是又想讓自己煉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