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騎兵也只能換刀了……
千萬不要小看這幾樣,特別是連線槍頭與槍桿的那道折鐵。
蒙古人縱橫天下的時候都還沒這東西,這玩意最早的記載,已是清朝了……
不過漢朝時的騎兵就已在槍尾配繩套了,一是用來行軍途中固定騎杆,二則是衝鋒時配合馬力,使長槍的衝擊力更強,三可以抵消反衝力,以免騎兵被撞下馬或是丟了槍……
所以李承志一直想不通,絲綢之路開通了那麼多年,為何歐州人就沒學會在槍上也綁個繩連到馬上?
都十七世紀的時候,歐州人的騎槍還是一次性用品,衝一次就扔……
李睿都已俯下了身體,將槍尖伸過了馬頭,對準了直對著的那個胡兵時,才猛的反應了過來:郎君怎麼來了?
這裡可是矢鋒……
還能是怎麼來的?
李睿降了馬速,李承志卻不敢降。
馬速不但沒降,反而催的更快,他自然就跑最前面來了。
整個騎陣中,就沒有比矢鋒最危險的地方了,但李承志能怎麼辦?
連他都以為,躲過近兩千潰兵,一千多精騎,再翻過長城後,基本可以算是逃出生天了。
但千算萬算,根本就沒算到牆後竟然還有一支伏兵?
這對士氣的打擊何其重?
連他都如此,那普通士卒呢?
看看李睿不知不知覺就降下了馬速,就能知道他心裡有多失望,畏戰的情緒有多強烈?
如果不想被圍死,不想死在這裡,李承志只能身先士卒,儘可能激發兵卒計程車氣……
這個道理李承志明白,李亮也明白。所以他沒敢多說一個字,只是用力的催著馬,護在了李承志左側。
李睿驚慌之下猛一催馬,自然而然就併到了李承志右側。
至此,營中級別最高的三位,並列為矢鋒。
李亮與李睿無所謂,但李承志不僅僅是李氏郎君,還是白甲營的主帥……
看李承志身先士卒,其後的兩百餘騎眼珠子突然就紅了。心中似是點了一把火,全身的熱血都沸騰了起來。
若非嚴明的軍紀早已刻到了骨子裡,此時早已全部衝上上去,與李承志並肩殺敵了。
李承志俯身貼馬,一手持盾一手夾槍,聲如洪鐘:“狹路相逢勇者勝……殺!”
“殺!”兩百餘白騎緊隨其後,吼聲如雷,震徹四野。
白騎就如神兵天降,驚的胡兵毛骨悚然。
慕容定統率驤衛防備的是北方,此時的馬頭自然朝北。再加連敵人的影子都看不到,還到換近戰兵器的時候,所以十個胡兵手中九個都還拿的是弓。
再是精銳,也要有時間反應才行。
手快的也就是剛剛將馬頭轉過來,手慢的連馬都不來不及調轉,只能手忙腳亂的舉起了弓和箭射了出去。
但又有什麼用?
猝然之下,胡騎根本沒料到這些白騎和前幾天遇到的那些不一樣:前者鋼甲木甲參半,而眼下這一支,別說人全披的是鋼甲,連馬都是。
也不可能人人都力大如李承志,更不可能個個都是奚康生。吐谷渾的騎兵佩的大都是五斗短弓。這樣的弓至多也就能射穿皮甲,射到鋼甲上,就跟撓癢癢一樣……
箭如蝗雨,一陣叮叮噹噹,就如搖響了數百隻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