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朝那的大族不配合,族中青壯鄉丁卻派來了不少,還送來了許多糧食和鐵料,甚至還有槍矛。
但要說配合,李承志心心念唸的甲丁,每家才派了五個?
連派出的人數都一模一樣,這明顯是提前通了氣……
李承志還沒辦法抱怨。
他問過郭存信,才明白是什麼原因。
一是胡氏及胡刺史與昭玄寺狼狽為奸才逼反了僧戶,引出了亂事。
二是索思文為逼迫城內大族留守,竟暗通賊兵……
這兩件事讓朝那豪強對官府和胡家失望透頂,不敢再相信了,所以可能都想著留下最強的戰力,準備據堡而守。
至於能不能守的住,就看天意了……
但這些人對李承志竟能以三百新丁破近千亂賊的戰績又很是震驚,因此對他多少產生了一些信心和期望:萬一平叛成功了呢?
這才造成了眼下這種不尷不尬,不上不下的局面:青壯有,糧也有,但不是給胡保宗,更不是給官府的,而是給李承志的……
李承志又氣又笑:早知道自己面子這麼大,他就自己出馬了,派什麼胡保宗,結果弄巧成拙?
但事已至此,只能想辦法補救,也不得不考慮,靠這些新丁,整訓多長時間,才能拉上戰場?
亂賊可不會給你慢慢整訓的時間,說不定哪一天就攻過來了……
所以,如何儘快的提升戰鬥力和士氣,成了李承志眼下最操心的問題。
自問在前世怎麼也是縱橫網路、嘴炮無敵的俠客,不敢說多有見地,但半調子的水平還是有的。
李承志歸納了一下,無非就兩點:一是有錢賺,二是有信仰。
特別是後者。
保家衛國是信仰,抵禦外辱是信仰,除暴安良也是信仰……
亂兵何等殘暴,城內守軍與城民自然已見識過了,就算沒親眼見到,至少也聽說了。
所以新丁入伍第一天,便是思想政治課:由軍中教習,也就是郭存信召來的那些讀書人開講,讓丁卒意識到,如果不奮勇作戰,一旦縣城或塢堡被亂賊攻破後,家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效果還不錯,一群新兵蛋子被激的哇哇狂叫,恨不得當即就提把刀,衝上戰場殺賊……
但光有信仰還不行,一是宣教的時間太短,還沒有達到讓這些新丁產生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程度。
二則是,古人也很現實的好不好……
為此,李承志決定雙管齊下,一步到位:給錢!
細化之後便是:家中有子弟參軍者,即便是輔兵,每月都有祿米一斗。
若是戰兵,祿米翻三倍,還能分到城外官田二十畝,可免費租種一年,並免費借予騾馬、僧民幫忙耕種……
辦法既簡單又粗暴,卻極見成效:自動跑來應徵入伍的貧民子弟,把門檻都要踏破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現像,無非是亂賊來回騷擾搶掠,大部分的農戶因為田離塢堡太遠,沒辦法種地,只能坐吃山空,同時發愁今年過冬的糧從哪裡來。
此時一聽有錢可賺,家人還有地可種,自然爭先恐後……
為此李承志還費了點周折,因為胡保宗和郭存信堅決反對。
他們從來沒聽說過,州郡徵兵不但不用丁卒自己備甲、備糧、備衣物、備兵器,還有錢糧可拿、良田可耕的?
就連胡保宗都覺得,李承志憑什麼給朝那人當保姆,還要李家出錢、出糧、出兵器甲冑?
這數萬畝官田免費給李家耕種一年,產出的糧能不能抵平都還是問題。
但李承志認為帳不能這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