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是專心練,兩三年有些誇張,頂多騎上一年就能做到在馬上騰出雙手作戰。
比如李彰,練了大半年就能控馬了。
原身也不賴,據說抱著馬脖子說了一個多月的悄悄話,就敢騎著馬睡覺了……氣的李始賢把他關在馬廄裡關了一夜!
李顯之所以這麼差勁,還是和他的性格有關。
這混賬不是一般的暴燥,還一點耐心都沒有,馴馬或練騎術的時候,打馬的時間比騎馬的時間還多。
雖然往往換來的都是李松的一頓暴揍,但李顯從來都是記吃不記打,轉眼就忘,試問哪匹馬能和他產生默契?
打仗的時候不馱著他朝敵營自殺式衝鋒就不錯了……
再看李松,有時看他都忙的腳不粘地了,他都能隔三到五天就抽出空來餵馬、溜馬,給馬涮毛捉蝨子。
用李松的話說,馬就是騎兵的半條命……
所以李承志還沒有白痴到以為有了馬就能打造出騎兵,他讓胡保宗買馬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建造馬上步兵,用來和亂兵打騷擾戰。
其餘不論,機動性絕對一流:打不過你,我還跑不過你?
當然,騎兵肯定還是要裝備和訓練的,畢竟在火器出世之前,騎兵是當之無愧的兵中之王……
李承志眯眼看了一會,也算是看出了點眉目。
根本不像電視上演的那樣,主將下令,竟然靠吼?
像《大秦賦》。
先不說一場打下來,主將和傳令兵會不會喊成啞巴,就說上萬大軍,陣形鋪開足有百米方圓,你得在身邊安排多少傳令兵一起狂吼,才能傳到百米外?
更不說兩軍對陣的時候。
到處都是人吼馬嘶,先不說能不能聽清,就說你怎麼讓將士分辯出,這到底是自家主帥下的令,還是敵方將領下的令?
古代打仗,當然靠的是金鼓旌旗,而且章法極嚴,必須要做到簡單易懂,明確有效。
不然營將光想這軍令是什麼意思都得好久,戰機早錯過了……
也根本不似電視劇中那種鼓一響就出擊,然後連續響個不停,士兵也一窩蜂似的往上衝。
除了李柏身邊的大鼓,各旅各隊主將身邊都有揹著小鼓的令兵,無一不是身高力壯的大漢。
臺上大鼓響一聲,則代表全軍出動,此時隊陣中的小鼓手以特定的頻率敲動小鼓,士卒便開始前進。
小鼓響一聲,士卒進一步,鼓聲不緊不慢,就跟後世齊步走一樣,這鼓聲就好似“一二一”的口號。
大鼓連響三聲,則代表快步前進,但也不是一窩蜂似的往前衝。軍陣既要做到快速前進,不能與中軍脫節,陣形更不能亂,還要留有足夠的體力用來殺敵。
這個時候,旅陣中的小鼓響一聲,則代表往前跑十步。
要是營與營離的不遠,怕相互干擾,則會換成中軍大鼓。
當主帥認為可以衝鋒的時候,才會連續敲擊,也就是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畫面:鼓手用盡全身的力氣敲著大鼓,能敲多快敲多快,敲廢一個,換下一個再來……下面的部隊用最快的速度往前衝!
此時旅營和隊營中的鼓手,則為轉變為旗手或護旗手,跟著旅將悶頭跑。
當然,光靠鼓聲還不行,這只是雙方接戰前用來傳令的手段。
大多數稍複雜一些的軍令,或是接戰後嘶喊聲太大,鼓聲起不到多大作用時,都是靠旗幟來傳遞的。
比如,需要哪一支隊伍臨時變換攻擊陣形或方向,以及命令預備隊伍參與戰鬥,具體參與到哪個方位等等。
這就是李柏身邊,以及臺下兩旅中,會有那麼多旗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