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承志,李柏立刻令全軍停止演練,飛快的跳下高臺,朝他拜了拜:“請郎君指教!”
指教?
李承志撇了撇嘴。
你把你家郎君當全能神了?
他再狂妄,也不敢憑那點玩遊戲,逛論壇的經驗瞎逼逼。
會死人的……
“你忙你的,不用管我,我就看看!”李承志擺了擺手。
李柏應了一聲,將他請上高臺,讓士兵繼續訓練。
隨著高臺上的陣旗揮舞,軍鼓敲動,底下的陣形快速的動了起來。
人數大概一千,正在齊頭並進,像是在演練出擊陣形。
陣形走的還可以,基本不算亂,說明這半個月,李松是下了苦功夫和大力氣的。
就是陣容有些寒磣。
衣服穿的亂七八糟,有的是皮袍,有的是麻袍,還有些竟然穿的是隻有富戶家才有的帛衣和皮裘。
不過長的都快要拖到腳腕子上了,顏色不是灰就是黃,一看就是從僧官身上扒下來的。
武器也有長有短,參差不齊,大多手裡都拿的是木棍。
倒不是說兵器不夠,李宋兩家怎麼也是門閥之家,還各佔一塢,刀和弓不敢說,千餘鐵頭長槍還是能湊出來的。
主要是新丁太多,李柏怕演練的時候誤傷,所以除了老卒外,其餘都拿的是木矛。
至於衣甲,其實很好解決。
木甲馬上就能制夠一千副,大致都是土白色,過一兩天全部發下來,陣容自然就整齊了。
李承志仔細的看了兩眼。
這一千人此時分為兩營,各自大概五百人,每營各有五隊。
這也與大魏的軍事建制相符:千人一軍,五百一旅,百人一隊。
然後再根據戰時需求,或自身條件具體劃分兵種。
別說,校場內的這兩營兵種還挺齊全:長矛兵、弓兵、騎兵……而且旁邊還有車,雖然是農車,但大致與戰車的功能差不多。
等騎兵下了馬套上車,就又成了車兵。
就是有些費馬……
不過除了槍兵外,騎兵和弓兵都不多。
弓兵每營約一百,皆是體壯臂長之輩,騎兵則各有五十,加起來才一百。
這還要歸功於李家佔了宋家和昭玄寺,繳獲了近七十匹戰馬,不然撐死了也就能湊三十騎。
這一百騎兵,有八十多人都是跟著李其李始賢打過仗的百戰老卒,也是真正的精騎。
其餘那十多個,包括李顯在內,都只能算是半騎兵。
衡量兩者區別的標準很簡單:能不能在快速行進的馬上騰出雙手開弓,或是雙手持兵器。
千萬別小看這一點,李顯練騎術斷斷續續兩三年了,現在在馬上開弓或端槍,一隻手裡都必須握著韁繩,才能掌控馬匹。
在韁繩或是馬的干擾下,射出去的箭又能有多少準頭?
換成李松或李柏,膝蓋輕輕一碰,馬兒就知道是該快,該慢,或是該轉向,還是該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