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銅。”李松回道,“不過是空心的,每樽也就幾百斤重……不然根本立不起來!”
李承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太平觀的為什麼是泥塑的?”
“郎君,太平觀是朝廷修的……”李松無奈的解釋道。
意思朝廷哪裡有那麼多的銅,即便有,也不可能奢侈到拿來鑄神像。
李承志看著這些金光燦燦的神像,眼睛直放光。
我的個老天爺……
即便一樽只有五百斤,這二十一座,也有上萬斤銅了。
這些都是錢啊……
剛穿越來的時候,李承志無比的驚詫:堂堂的大魏朝,竟然還處在以物易物的階段,包括國家的稅收,官員的俸祿,全都是用絹帛或是粟米當貨幣收取、發放。
問過李松才知道,因為朝廷沒銅,沒辦法鑄幣。
那銅呢?
前幾個朝代開發的幾座銅礦,要麼已被開採枯竭,要麼就是被南朝佔著。
而民間流透過的那些銅錢及銅器,早被官員、貴族,門閥、豪強化成銅錠,藏在地窖裡了。
如果不太好理解,就想想後世的黃金:越少就越貴,越貴越惜售……
朝廷倒是發行過幾次銅幣,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原因有些複雜,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造假幣的太多,良幣一出,便被劣幣驅逐了。
大魏朝廷還算講些良心,鑄的銅幣是銅六鉛四,到了造假幣的手裡,就成銅三鉛七了……
也是因為元魏皇室的中央集權不足,不敢像漢武帝那樣,對造售假幣的這些豪強門閥下狠手,所以這智商稅就沒收上來……
由此導致大魏朝廷和門閥鑄造的錢幣,百姓根本不認,要麼只用漢五銖,要麼就以物易物。
西漢就不說了,只說東漢,還是劉秀的時候鑄過一次幣,那都是四百多年前了,之後有三百年都處在戰亂時期,流失的流失,熔鍊打造兵器的打造兵器,五銖錢能流傳下來多少?
所以到了北魏,銅和錢就愈發貴了。
以北魏京都洛陽為例,一斤銅足能換一百五十文五銖錢,或一匹絹,或兩石粟。
而胡保宗這個七品校尉,年俸才是十二匹絹,等於一千八百錢,或十二斤銅。
這可是年俸……
可見大魏的銅有多值錢。
李承志默默的算了算,一萬斤銅能買多少糧……算著算著,他就呲著牙笑了起來。
足足兩萬石,折二百四十萬斤……
見李承志盯著那些佛像眼睛直放光,口水都要流下來的樣子,李松悚然一驚。
他也算有些瞭解李承志了的性情了,只要見了好東西起了貪念的時候,絕對就是這樣一副表情。
“郎君,這昭玄寺可是官府啊……”
意思是官府的錢你都敢惦記?
要能偷,哪還能輪到咱們?
李承志沒說話,只是轉了轉眼珠。
還真不是他貪財。
李家再不濟也是世家門閥,數代積累,夠他造好幾輩子了。
再說,以他腦子裡的這些知識,再以李家的財勢和門路,想發大財,並不比吃飯喝水難多少。
李承志考慮的是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