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有位“才高八斗”者,曹植這樣寫春節:
“初歲元祚,
吉日惟良,
乃為嘉會,
宴此高堂。”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此詩說春節是良辰吉日,到時高朋滿堂,大家盡情歡笑,快樂無窮,可謂將春節的情境作了極簡潔的概括。
可以說,這詩一出,就得到,大家的掌聲啊!
啪啪啪……
“厲害,這都能記得。”
靠,為什麼勞資記不住呢?
然後看著一個一個開始,都能說得出來,然後領了紅包,還別說,大家運氣都不差,沒有一個低於一千的。
大概過了幾分鐘,大家說完後,終於到李旭升了!
他之前只是稍微一想而已,根本無需多慮,這題真的很容易。
……
“李導,大家都看著呢,快說吧?”
“急什麼……”李旭升搖頭,,笑笑道:“其實關於春節的詩,本人還是略有研究,就給大家獻上一首原創的吧!”
“哇⊙⊙!,原創啊?”
“就李導的實力,不用原創那不是打臉嗎?”
“就是,本人挺喜歡李導那首水調歌頭的。”
這時,李旭升說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與大家那種氣氛顯然不同。
這詩的好,大家明顯還是能夠感覺得出來的。
而且這詩也很有意義。
“新桃”和“舊符”?
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
而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可以說,春聯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化。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
而這種習俗甚至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算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
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甚至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