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角扮漢時的項伯,女角卻扮唐時的公孫大娘。有辭曰:“項伯有功扶帝業,大娘馳譽滿文場。合茲二妙甚奇特,欲使嘉賓斛一觴。”漢唐兩人合場,卻演漢事,自然謊誕乖戾,但文人如此安排,且贊曰
“大娘馳譽滿文場”,卻也說明公孫大娘在文人伶優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她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公孫大娘不只以自己獨到的舞技
“冠絕一時”,而且言傳身教,培養了許多得意門生,李十二孃便是其中之一。
她繼承了公孫的技藝而青出於藍,亦為時人稱絕。杜甫讚歎道:“臨穎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這不僅是對李十二孃的讚美,而且也是對她的老師教學成績的頌揚。
很難說.今日舞臺上為單人、雙人所舞的《劍舞》,就是一千多年前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的那個樣子,但其承傳關係,則是不應懷疑的。
中國許多傳統劇目和現代舞劇(如《貂蟬》、《紅燈照》中,穿插劍舞者甚廣,可能也是那種劍器藝術傳統的影響所致吧。
劍舞多謝杜甫這等偉大的詩人,他們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揮筆著文,為地居下層的女伎公孫大娘們歌功頌德,樹碑立傳.使人們才得以借詩觀舞、享受其美的可能。
同時,人們也憎恨
“四人幫”這些民族敗類,他們竟連大家這等藝術享受的權利也要剝奪。
在他們的淫威統治之下,古典舞蹈被取締,民族舞隊被打散,留了個
“梨園弟子散入煙,女樂餘姿映寒日”的悽慘景象。粉碎
“四人幫”,古舞得新生。滔滔奔流的藝術長河,豈能為一小撮醜類所阻遏。
看今日舞臺上,劍光閃閃,氣沖牛斗,中國年輕一代的男女演員,著戎裝,執雙劍,又在創造性地表演起表現我中華民族果敢頑強、所向無敵、氣魄浩壯的《劍器渾脫》來了。
杜甫哀嘆的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的悲慘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迎來的卻是百花盛開的藝術春天。
“一舞劍器動四方”。公孫大娘,舞技長存。公孫大娘,後繼有人。從琳琅滿目的各種現代劍舞的技藝中,我看到了在古代優秀民族舞蹈遺產影響下,中國社會主義舞蹈創作的光輝前景了。
中國近代戲曲舞蹈中,梅蘭芳借鑑太極劍創造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中國舞劇《小刀會》、《盜仙草》中的劍舞,有獨舞,也有群舞,舞蹈編排豐富多變。
劍舞中的劍有單劍、雙劍和刀型短劍之分。單劍一般都帶有劍穗,劍穗又有長短之分,長的達1米。
舞動起來,劍與穗剛柔相濟,變化多端,使劍舞生色不少。劍舞舞姿瀟灑英武,形式絢麗多彩,從動作變化上看,大體可分為
“站劍”和
“行劍”兩大類。
“站劍”動作迅速敏捷,靜止時姿態沉穩利爽,富有雕塑感;
“行劍”動作連綿不斷,如長虹游龍,首尾相繼,又如行雲流水,均勻而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