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站長簡單的說完當天的安排之後,各個快遞員就開始分揀貨物,安排送貨路線。
小王對此已經熟門熟路了,不到八點,裝好第一批配送物品的小王就準備出發了。
每日生鮮前期主打的是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城市的白領,銷售業務往往集中在各大寫字樓裡面。
但是隨著業務的慢慢拓展,每日生鮮的經營範圍已經慢慢的擴大到其他的省會城市以及重要的二線城市。
貨物也從簡單的幾種水果慢慢的增加到品類比較齊全的水果以及部分綠色蔬菜和乾貨。
滬市的正月還是很冷的,許多人覺得北方才冷,南方不冷。
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
毋庸置疑,從氣溫上來看,北方肯定是低於南方的,但是氣溫低就更冷嗎?
這個還真的看怎麼看了。
要知道,北方是有暖氣的,在室內,那真是溫暖如夏。
每年的11月15日,是北方人民的節日了,因為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城市開始集**暖!一直持續到次年的3月15日。
在這四個月的時間裡,北方的居民可以過上窗外大雪紛飛,屋內暖陽如春的生活了。
但是相隔很近的南方同學則要忍受魔法攻擊,甚至屋外比屋內還要暖和的這一困境。不得不說,集體供暖讓很多人受惠。
20世紀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總理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一月0℃等溫線,由一條“線”決定,來劃定北方集**暖區,該線路已沿襲60年,至今仍然在使用。
滬市顯然是屬於這條線以南的地區。
作為每年冬天都會下雪的區域,沒有暖氣的滬市是很冷的。
小王緊了緊自己的衣領,穿好手套,才開著三輪車出發。
三輪車沿著馬路行走了十幾分鍾,小王來到了今天的第一個配送點——惠潤廣場。
說起來,由於每日生鮮的業務特點,“生鮮騎士”的日子相比其他快遞員來說還是簡單很多的,畢竟不需要上面攬件等各種各樣的貨,操的心少,乾的自然就不會那麼的憋屈。
“你好,蕭小姐嗎,每日生鮮快遞到了,請到樓下來取一下”。
像是惠潤廣場這種寫字樓,是不允許快遞員直接上樓的。
其實這樣反倒是方便了小王,不需要一個一個的送到客戶手中,只要把整個寫字樓的東西一起送過來,然後逐個打電話給到客戶,讓他們下來取件就可以。
“每日生鮮嗎,蘇木的快遞是哪一個?”,沒過多久,第一個客戶就下來取貨了。
“請稍定,在這裡,,您好,麻煩在這裡籤個名”,小王拿起掃碼機掃了一下快遞,並讓客戶簽了名。
這樣,一個快遞就算是派送完了。
其實,這個流程也不能算是非常理想,畢竟還是存在一些漏洞讓有心之人鑽的。
最明顯的就是客戶收貨的時候,這個客戶是不是真的客戶,會不會是個假的“李逵”?
這一點,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在每日生鮮內部就會發生幾起的。
但是,要讓每個客戶都去證明這個快遞是我的,那麼不管這個過程是出示身份證還是出示訂單資訊,都是沒有太高的操作性的。
當客戶找人帶領的時候怎麼辦?
當客戶忘記帶身份證的時候怎麼辦?
當客戶是用電腦不是用智慧手機下單的時候怎麼看訂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