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國內,李才應付了媒體後,就準備把精力放在自己準備的綜藝節目——《拜託了冰箱》上。
11年,還沒有什麼美食節目能夠引起轟動,吸引眼球,而《舌尖上的華國》要等到12年才能播放。
12年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華國》將美食與華國文化的結合推向了頂峰,同時在電視臺、網路雙平臺播出都取得不俗的效果。自此之後,各大電視臺、影片網站都開始重視美食綜藝節目,或購買外國節目版權,或進行原創研發,推出不少新的節目。
在李才看來,《舌尖上的華國》能夠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跟製作團隊用心有關,13個月的時間只製作了7集的內容,可謂是精益求精。
當然,這也跟節目是美食紀錄片有關。
紀錄片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物件,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與綜藝節目追求搞笑不同,紀錄片要求嚴謹和真實,這也是《舌尖上的華國》爆紅的原因吧。
不過,李才相信在透過他的改變,《拜託了冰箱》這檔綜藝節目會變得更加完美,不像前世一樣,廣告插入的喪心病狂,基本上是從廣告中看節目。
在經過幾年,真人秀型別的綜藝會火爆起來,而國內的真人秀綜藝節目除了幾個原創的節目,都是抄襲引進的,沒一點創新。
來到李媽的公司,李才看到了還沒有剪輯的節目錄制,覺得十分不錯,比自己想的要完美很多。
作為重生過來的,李才自然知道國內以後的大熱綜藝節目,都是引進韓國的綜藝節目和抄襲的。
與韓國的原版不同,國內的節目做的差距的要死,全都是靠小鮮肉來吸引收視率,節目剪輯一點都不用心,最主要的是,廣告植入的太喪心病狂了,如果幾個到還好,但你植入十幾個簡直是沒完沒了,完全影響節目的觀看,讓人看的興趣都沒有了。
李才自然不會放這種錯誤,因為是第一季,李才也不打算靠廣告收入來盈利,而是等節目火起來後,進行第二季的製作時,才收幾個天價的廣告費。
看著節目錄制下來的內容,李才感覺很好,不過自己也不懂剪輯,但沒關係,只要將自己的要求說出去就行了。
因為《拜託了冰箱》是靠明星私生活和料理這兩個看點結合吸引關注的。
所以,李才直接對剪輯師說:“將開頭搬運嘉賓冰箱的VCR,畫面剪輯成幾秒就行了,只要告知觀眾節目的真實性。第二點,第一期要介紹廚師,也不要太長,幾分鐘就夠了,最主要的是突出嘉賓冰箱的內容,還有就是要圍繞著料理進行剪輯,料理時間雖然是15分鐘,但從挑選食材到最後評定出勝負,剪輯的內容要到18~20分鐘,知道嗎?”
聽完李才的要求,剪輯師點點頭,示意自己知道了。
與前世的節目不同,李才借鑑了兩者的內容,進行自己的思考。
前世,國內的《拜託了冰箱》與韓版的相比,簡直是差距的要死,全都是靠嘉賓私生活來吸引關注,作出的料理簡直是讓人沒一點胃口,大部分廚師都不專業,全都是來搞笑的,在整個做菜的過程中,現場的人在走來走去,有的為了看做菜,有的在偷吃食材,場面十分混亂。
而且前世的節目中,只有10分鐘是做菜,重點在於脫口秀,但是嘉賓和廚師對於點評菜品的詞彙之匱乏真心不能忍啊!
要不是華國的花式字幕,把字幕演繹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節目不知道要悔成什麼樣子。
在韓版的節目中,剩下5分鐘的時候,主持人會到現場品嚐半成品,做出評價,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這是一個固定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