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利用這種技術,韓元能做到將透過第一壁的中子輻照熱能中的一部分熱能轉變成電能,順便起冷卻和降溫作用。
最關鍵的是,它的調節靈敏度也比水冷降溫方便控制多了。
畢竟水冷是透過管道來帶走熱量的,管道的大小和數量決定了水冷降溫的效率。
但‘熱電耦合’主動熱交換技術不同,透過控制電子的數量和運轉速度,完全能做到隨時調節溫度,從而進行調整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電能輸出。
.......
反應堆廠房內,韓元一邊組裝著可控核聚變裝置,一邊和直播間裡面的觀眾閒聊著,偶爾也會講解一下相關的知識點。
第一天的組裝工作完成後,他回到了工作間,帶上腦電波訊號讀取器,從腦海中的初級航天應用知識資訊中匯出來了一份完善的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的製造資料。
檢查修改完成後,韓元將這份資料交給了人工智慧小七,由它來進行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的生產工作。
至於材料,除去一些已有的普通材料外,其他的材料韓元索性都利用科技積分進行兌換了。
畢竟時間方面有點急了,雖然第一年剩下的時間還有五個多月,但他不能將完成任務的時間壓縮到極限。
那樣萬一出了點問題他都沒法補救。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小七去負責這一塊的工作,最好能在紅外光太空望遠鏡組裝除錯完成時,同步製造好運載火箭和太空梭。
這樣一來,太空望遠鏡製造除錯完成就可以準點發射。
預留下來的時間能保證出現意外後他再進行一次航天發射進行補救。
.......
將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的製造交給小七後,韓元回到了反應堆工廠繼續組裝可控核聚變反應堆。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由數控中心加工出來的零件不斷的由工業機器人運送到反應堆廠房裡面,再透過他的手組裝起來。
半多月的時間過去,原本空闊的中心區域如今已經塞滿了各種材料和零件。
正正方方的中心區域也有了一個偌大的半成品圓環,直徑超過了五十米,鋪在地上,像是一個從中破開的巨大輪胎。
對比起泰山基地裡面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亞馬遜雨林基地中這個反應堆佔地面積大了整整三倍。
而建成後,它的發電能力可不止三倍,三十倍往上翻都不稀奇。
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發電能力一方面和裝置中正在進行聚變反應的等離子體數量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和發電裝置有關。
如果說將磁流體發電以及順磁自旋發電替換成燒開水的話,發電量能降低最少一般。
因為兩者對於熱能的利用效率是完全不同的。
儘管目前的最高效率的水輪機對於動能的利用效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燒開水利用蒸汽進行推動輪機發電的效率其實只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左右。
因為在燒開水以及蒸汽傳遞的過程中會損失相當大一部分的熱能。
不過即便是這樣,對於人類來說,要把熱能大規模轉化成電能,目前來說燒開水還真就是最好的方式。
雖然燒開水也未必就是效率最高的,但綜合考慮成本規模和易得性,它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說要提升對熱能的利用效率的話,燒開氟利昂或者燒開氫氣、氦氣、高溫鋰蒸汽一類接近理想氣體的氣體效率遠比燒開水要高。
燒開水的發電效率能達到百分之五十的話,那燒開氟利昂的效率能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燒開高溫鋰蒸汽的對於熱能的利用效率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但無論是成本還是環保,都註定了燒開氟利昂或者燒開高溫鋰蒸汽沒法大規模實用。
所以人類文明一直以來的發電方式,其實就是在想著法子燒開水。
因為這的確是最合適的辦法。
只不過在這一座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建立起來後,燒開水的發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成為歷史。
無論是磁流體發電還是順磁自旋發電,應用在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上,效率都遠比燒開水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