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步可坑苦了不少的國家。
不是所有國家都和華國一樣,有著手工編織這方面的人才的。
而且當時因為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的重要性,導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對復刻步驟動手腳。
所有的步驟全都是按照這個主播的舉動來做的,他用的什麼方式,各國就用的什麼方式,盡最大限度去進行還原,以避免改動了什麼步驟導致出現問題。
但後面在第一次的複製成功後,各國就開始嘗試對電推進發動機進行改進或者最佳化調整之類動作了。
而到這裡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三電極離子產生裝置上的四釔鋇氧化銅高溫超導體線可以使用機械進行纏繞。
不僅不會影響,甚至因為機械化纏繞的精準度比手工更高,三電極離子產生裝置的運轉效率也更高。
進而導致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的效能更加優秀。
這一發現,差點沒讓各國腦血都吐出來。
.......
韓元不知道各國的心思,講解了一下磁軸承關節需要製造的地方後,他便開始了線圈的纏繞和處理。
磁軸承關節最關鍵的地方,是要在球形內部製造一個橫縱向的電軸裝置。
這一步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佈置在球內面的線圈結構是影響最終磁場強度的關鍵的點。
而橫縱向的電軸裝置如何佈置,是需要根據這個磁軸承關節安裝的位置來決定的。
線圈的強度和粗細會對最終的磁場和控制產生影響。
電場力與電場強度、電位移和電極面積成正比,磁場力與磁場強度、磁感應強度和磁極面積成正比。所以,適當選擇電場或磁場引數和幾何尺寸,可得到一定的軸承承載能力和剛度。
而靜電吸力或磁引力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根據安爾休定理,這種靜力學系統是靜不定的,為使電磁軸承能穩定工作,必須採用伺服裝置或調整電路引數等方法進行控制
比如腳腕出處的關節,因為要承受整個機器人的重量以及負載,那麼佈置在這裡的磁軸承關節使用的β敏磁線的粗細,強度,以及圈數和長度都比部署在手腕出的要求更高。
得虧韓元擁有知識資訊,裡面有各種詳細的資料,並不用向普通科研那樣去一點一點的嘗試,一點一滴的去累計經驗和計算。
擁有完整資料來源的他只需要記住每一個引數並將其應用起來就足夠了。
.......
將磁軸承圓珠的一半固定在工作臺上後,韓元拾起β敏磁線,開始按照特定的順序和角度將其固定在圓珠內側。
這些表面鍍有絕緣層的β敏磁線相當柔軟,很容易就彎曲成各種形狀。
但在纏繞和捲曲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旦β敏磁線彎曲的角度過高,就會導致上面的絕緣層脫落,進而導致損壞。
而一旦上面的絕緣層漆脫落,後果輕則導致磁軸承關節失靈,重者直接燒掉。
根據知識資訊中給出的對應長度和圈數,
韓元按照標準的資料將β敏磁線纏繞固定在空心圓球的內部。
和四釔鋇氧化銅高溫超導體線纏繞不同,β敏磁線的纏繞要求纏繞點每一處都密集且沒有空隙。
除此之外,還要求進行重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