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難的話,最難的地方就是整體搭建時耗費的時間吧。
畢竟一臺超級計算機,光是晶片數量就是個天文數字。
在18年的時候,日不落國的曼徹斯特大學電腦科學學院就搭建了一臺世界上最大的“模擬大腦”。
而這一臺模擬大腦超級計算機擁有100萬個處理器核心和1200塊互連電路板。
這還只是一個學院的。
如果換成華國或者米國這樣的大國建造的。
其晶片(cpu數量更多。
比如米國在曾經排名的第一的“頂點超級計算機”其浮點運算速度峰值達每秒20億億次,其處理器核心數量達到了240萬個。
而華國的超級計算機‘天河’,在同時期排名世界第叄,累計共有32e處理器和48000個xeon phi,總計有312萬個計算核心。
可以說如今的超級計算機就是在拼cpu數量和核心數量。
關於這個點,韓元是知道的,這主要是因為矽基晶片的頻率提升難度太大,只能依賴多核心來提升計算機的整體效能。
而建成這樣一臺超級計算機,即便是掌握了核心技術,花費的時間也不斷。
所以韓元才要將碳基晶片拿出來,藉助碳基晶片更加優異的效能來彌補這個空缺。
畢竟他現在使用的計算機,是中央計算機形式的。
也就是整個基地就一臺計算機,所有的資料運算都在上面進行的,如果效能不夠強悍,根本就支撐不起來。
......
奈米級整合晶片計算機的組建、相關程式部署、以及最後的測試完成,韓元算了一下,總共花費六十五天,兩個多月的時間。
這個進度不算慢但也不算快,不過還在計劃和安排中。
中央計算機完成組裝後,韓元馬不停蹄的就要開始下一步‘生產碳基晶片需要的材料’。
畢竟他預留給自己的時間只有五個月左右,現在就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了。
剩下的叄個月,他既要生產製造碳基晶片需要的材料,也要製造用於生產碳基晶片需要的光刻機和光刻膠等裝置,最後還需要對生產的碳基晶片進行組裝測試,構造新型計算機。
整體算下來,時間還是相當緊張的。
好在上次工業裝置整體升級時,韓元就考慮過人力不夠的情況,在絕大部分的工業裝置中都新增了控制晶片。
雖然用的都是毫米級的控制晶片,但只要有這塊晶片,就可以透過計算機遠端控制。
當初預留下這個功能,韓元是考慮了小七的支援的。
所以只要泰山基地和亞馬遜雨林基地的實時通訊建立起來,小七就能透過衛星幫助他處理一些資料已經操控部分裝置。
有一個人工智慧的幫助,儘管不是全面的幫助,也還是可以節省出來不少時間的。
.......
化學實驗室中,韓元正準備著製造石墨烯需要的裝置和材料。
相關的裝置和材料都準備就緒後,韓元拉過了懸浮在一片的拍攝圓球。
“光刻機的第一次升級已經完成了,五十奈米級別的晶片也已經應用到了新中央計算機上。”
“現在我要開始處理和碳基晶片有關的材料,這一步想必大家已經等了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