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元看來,這無非就是按照一系列的流程將鐵錠融化重新倒入模具並檢測引數的事情,根本就用不上五倍的差價。
然而這個系統就是這樣判斷的。
有時候韓元甚至懷疑這個系統的締造者可能是那種人力極度缺乏的文明?
否則怎麼可能出現這種原材料相當便宜,但隨便敲兩下後的人工產物卻貴的亞麻皮的情況?
......
離開控制室,韓元返回了工作間,從木櫃中找出來之前就已經繪製好的‘衛星結構圖’。
如果說不考慮其他功能,衛星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個掛在太空的訊號中轉站。
最簡單的通訊衛星,一塊太陽能板供電,一塊可充電蓄電池、一組訊號接收/轉發系統其實就夠了。
但這種衛星掛天上,特別是一百六十公里的超低近地軌道,不出一天的時間,就會從天上掉下來。
所以在通訊的基礎上,還得新增上動力系統。
如果條件允許,還得新增行一臺小型計算機,用來計算資料,保持衛星的高度和處理衛星變軌執行等事情。
再往後,需要新增的東西一般都是可選的。
比如長距離探測成像儀,這種多用於間諜衛星,軍事衛星,地圖衛星上。
又比如太陽風分析儀,這種一般的衛星都會攜帶,特別是那些執行遠航的衛星,用來分析避開太陽風的干擾。
又或者離子質譜儀和尋星儀,一般是探索外太空衛星或者望遠鏡會攜帶的東西。
不過這些東西可選可不選,韓元也沒往自己的衛星上新增。
圖紙上繪製的衛星結構其實相當簡單。
一對鑭化鎵矽太陽能薄膜發電板+鋰硫電池+小型電磁推進系統組成能源動力供應系統。
一塊功能性晶片+一個高度計組成軌道保持系統,用來判斷衛星的高度。
最後就是一組不同型別的天線了,有些是全向天線,有些是定向天線,這些天線負責接收和傳遞訊號。
三大部分,組成了韓元接下來要送上天的衛星主體結構。
韓元計劃用半年的時間送最少送上去三百顆衛星。
也就是發射三十次。
這是最少,多的話,弄上去五百顆甚至一千顆衛星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過衛星的發射數量得根據零號太空梭的狀態來看。
畢竟每一次發射衛星上天,對於太空梭來說,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傷。
特別是表面覆蓋的hy型氧化鋁疊層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消耗品。
不過比起米國太空梭上那種發射一次就需要全面更換除了發動機外大部分的情況要好很多。
因為零號太空梭的大幅度加速已經是進入了暖層的。
而暖層的空氣相當稀薄,給表面保護材料帶來的損傷會低無數個量級。
按照韓元的計算,覆蓋在太空梭表面的hy型氧化鋁疊層材料,差不多每發射十二次需要更換一次。
更換的主要原因是摩擦會對保護材料的透光性造成影響,進而影響佈置在底下的太陽能發電板。
能源供應不足,對於一架太空梭來說可是致命的問題。
.......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