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直線升空, 除了特定角度的拍攝裝置外, 其他地方的拍攝裝置拍攝的景象幾乎不會有什麼變化。
不過除了拍攝畫面外,還有不少其他的資料能顯示當前太空梭的情況。
比如太空梭的高度、表面溫度/內部溫度、能源儲備量、命令執行情況等等。
這些東西都能反饋太空梭的狀態。
零號太空梭上天后, 韓元並沒有一直停留在控制室中觀察情況,只呆了半個小時。
這半個小時,他仔細的分析了太空梭的各項資料。
和模擬計算的資料稍有些偏差。
比如當前高度, 之前的計算, 太空梭在執行半個小時後, 應該是在距離地面23.7公里處的高空。
但現在顯示的資料只有23.3公里。
相差了0.4公里。
不過他這種傻瓜式的發射方式, 肯定會有誤差的。
0.4公里,在允許的誤差範圍內。
太空梭上天, 外部和內部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
氣流的不穩定性、雲層的厚薄、電推進發動機的功率、測距儀器的資料反饋、無線訊號的傳遞,這些都會給最終顯示的資料帶來一定的影響。
即便是強大如華國、米國、解體前的老大哥等國家,在發生火箭, 將衛星送上天的時候,也失敗過無數次。
據統計, 從1958年~1965年間,冷戰時期的兩個大國共計發射了超過四千顆衛星。
而成功入軌的數量還不到四百顆。
成功的機率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而即便是成功的發射, 出現資料誤差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有誤差不可怕,後續控制火箭或者衛星調節就行了。
火箭/衛星的每一次升空, 在人類社會中,是一件很複雜很精密的事情。
那需要無數人和無數計算機的共同配合努力。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做不到他這樣,能以較低的速度將太空梭送上天。
大推力火箭超高速飛行,稍有差錯那就是致命的。
火箭看這種東西,可沒法像太空梭一樣,能操控它的飛行軌道。
絕大部分情況都是事先就計算好了升空軌道的。
像零號太空梭這種,如果在升空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韓元可以在地面強行下達指令,修正軌道或者讓它返航。
只不過那樣做風險很大,畢竟人不再太空梭上,無法實時有效的操控。
所以修正軌道這一類的事情, 韓元交給了預設程式。
比如零號太空梭在攀登到一百六十公里的近地軌道後,會在那裡停留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太空梭會繞地球飛行。
而內部的小型計算機會不斷將外部儀器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如高度,溫度,氣密密度、角度等資訊和預設的各種數值進行對比。
對比完成後,如果有偏差,計算機會自動啟動調整規劃,並將一系列的指令傳遞給發動機,讓其調節高度,角度等。
最關鍵的還有後面的衛星釋放,以及衛星的軌道調整、角度調整、速度調整等事情。
如果各國能做到和他一樣,那麼發射太空梭或者飛機將如吃飯喝水一般簡單,甚至載人登月都很簡單。
但很可惜,各國消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