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聽完熊廷弼給自己的解釋之後,左天問就開始理解了,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
準確的來說,熊廷弼並不是防守型別的將領,他與袁崇煥一樣,都有著極強的攻擊性。
只是,這兩者之間的攻擊性表象,有著明顯的不同。
熊廷弼,說好聽一點,叫做會隱忍。
要是說的直白,那就是叫做苟。
而且絕對是苟王這種型別的,沒有超過百分之百的把握,這傢伙不會貿然進攻。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死。
這句話大概能夠形容出熊廷弼的風格來。
原本,按照熊廷弼的構想,是依靠著大明現在強大的後勤供給,聯手遼東的四座防禦城池,形成一張強有力的防禦線,透過不斷地消耗戰爭,將後金活生生的託在這裡。
今年的冬日會十分的難熬,所以後金一定會攻打大明的城池,以此來尋找新的希望。
只要遼東的戰線,能夠守住,不斷地消磨後金的隊伍。
人口的不斷消減,損耗減少,能夠讓後金一直徘徊在崩潰與不崩潰的邊緣線上,後金在冬日裡的生存壓力,一直在極限邊緣來回行走。
只有這樣不上不下的情況,才能夠保證後金不在完全發狂的情況下,攻打大明的城池。
如果人口基數過大,後金的生存壓力崩塌,會讓這個不會耕種和儲存的遊牧國家直接變得癲狂。
後金的掌權人,一定會透過戰爭來消磨人口,從而達到生存壓力減小的地步。
只要度過了這個冬天,後金能夠戰鬥的人口,一定會被壓制到歷史上最低的狀態。
而大明,卻一直保持在防守的範圍。
再加上不再欠缺的後勤補給,不會出現大量的傷亡。
保證了大明在冬日一過,就能夠發動滅國戰爭的能力。
不得不說,熊廷弼的這個想法很完美,透過掌控人性來穩定整個戰場,如果真能夠按照他的思緒來做,春日的時候,大明發動的滅國戰爭,能夠有著九成五以上的機會,解決掉後金的問題。
但這裡面,會出現兩個缺漏,天啟和大明,等不到度過今年的冬日,畢竟現在的大明,幾乎可以說是孤注一擲,將所有的力量全都放在了遼東。
而天啟,更是直接退位,將皇位交給了悼溫,為以後出事做好準備了。
還有一點便是,在後金冬日瘋狂的進攻下,遼東如何保證少量計程車兵傷亡。
戰爭這種東西,沒有人能夠保持絕對的掌控力度。
正是因為這樣,這段時間,袁崇煥,孫承宗和熊廷弼三人之間,一直鬥爭不斷。
他們不是為了爭奪權力,而是想要在互相的鬥爭之中,尋找出一個,最完美的解決辦法。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袁崇煥竟然做出了這樣一件意外之喜。
衝入戰場,將後金的皇帝努爾哈赤砍得就剩下一口氣了。
而且按照袁崇煥的意思,努爾哈赤絕對活不了多久了,皇帝的逝去,會讓後金這樣一個不完善的國家,出現短暫的權利真空。
但,也只能是短暫的。
因為努爾哈赤的嫡系,態度非常的明白,他們對第四貝勒皇太極是極為支援的。
努爾哈赤早年間,就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政策,雖然後金國依然還是努爾哈赤的一言堂,但是這樣的制度,卻讓後金能夠變得穩定。
努爾哈赤的身下,擁有能夠繼承皇位最大希望的幾人,自然也是擁有貝勒之稱的四大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