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楊守文聽聞這訊息,不由得愣住了。
方義,是遂州府衙所在。
遂州刺史鮮于士簡正在集結兵馬,準備出兵平亂,這飛烏蠻卻自己送上門去了?
不過,遂州下轄五縣,其兵力並不充裕。
若是被飛烏蠻攻破了方義,則叛軍必然更加囂張。
可除此之外,飛烏蠻攻打方義的意義並不是很大……除非,飛烏蠻想要逃往山南,否則根本沒有必要去攻打方義才是。楊守文在射洪這些日子,對周邊的州縣也做過一些瞭解。按道理說,飛烏蠻若要尋找退路,往晉州打通婆娑山才是正途。
可是……
“李判官准備如何應對?”
明秀道:“我剛從李清那邊回來,聽李清的意思,他是打算提前出兵,攻打銅山。”
若按照此前和李清商議的結果,是要等待四州兵馬到位之後,再發動攻擊,一舉平亂。可現在,瀘州兵馬才剛集結完畢,準備從昌元縣北上,預計在十天後會與晉州兵馬在龍臺鎮匯合,而後兵發婆娑山,徹底斷了飛烏蠻的退路,將之一舉消滅。
那時候,官軍會從射洪向銅山、飛烏同時發起攻擊。
或許兵力略有不足,但對付飛烏蠻,當不在話下……
如今這突然提前出兵,會不會有意外發生?
楊守文不禁深吸一口氣,看著明秀道:“那四郎以為,李判官是否應該出兵銅山呢?”
明秀搖搖頭,嘆了口氣。
“現在出兵銅山,絕非上策。
孟凱手下叛軍雖說人多勢眾,可是方義毗鄰涪水,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叛軍長於野戰,而不精於攻堅。只要鮮于刺史那邊小心應對,方義必然是有驚無險……”
楊守文聽罷,深以為然。
李裹兒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道:“既然如此,那李清為何急於出兵嗎?”
“關鍵是……”
明秀話未出口,忽聽得有人道:“鮮于士簡,乃鮮于燕之子,李判官怕也是身不由己。”
陳子昂拄著柺杖從後院裡走出,幼娘連忙起身,走上前攙扶。
“鮮于燕只此一子,且給予不小的期望。
若鮮于士簡出事,李清難免會受到牽累……這種情況下,他只有提前發動,兵發銅山,以期能圍魏救趙。這是人之常情,但我以為,李清弄不好,會惹來麻煩。”
陳子昂在圓凳坐下,把柺杖放在身邊。
他看了一眼楊守文,輕聲道:“青之,你最好立刻去勸說李清,讓他沉住氣才是。”
楊守文有點糊塗了!
按照陳子昂的說法,李清的選擇倒也正常。
鮮于士簡既然是鮮于燕的獨子,而李清又是鮮于燕的手下,他又怎可能坐視不理?
“叔父,李判官攻打銅山,圍魏救趙乃是一件好事,為何要阻攔他呢?”
“從此前飛烏蠻的一系列舉措來看,孟凱身邊,必有高士為之出謀劃策。
且飛烏蠻此次作亂,恰好與吐蕃人相互呼應,難保之間沒有勾結。如此情況下,飛烏蠻何以要突然攻打一座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的方義呢?其中,恐怕有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