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漕運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一是因為夏秋兩季水利充沛,二是因為北方冰凍不能行船。
崇禎年間漕糧北運大概每年四百萬石左右。崇禎七年的漕運到九月初才兩百來萬石,缺了近一半。崇禎皇帝才氣惱之下撤了楊一鵬的職,換上還算能幹的朱大典。
朱大典臨危受命,任務其實很重。近兩百萬石糧食,要在兩個月內運抵京城,不是件容易的事。
漕幫幫眾近百萬,如此冗餘龐大的組織,自然勾心鬥角效率低下,為了各自的利益什麼事情幹不出來?
地方官員會否很好的配合漕運,及時將漕糧運抵揚州?運河沿岸地方官吏是否給漕運開綠燈,一路暢通?
天老爺是否會幫忙,沒有惡劣天氣?北方的冰凍期是否與以前一樣,不會突然從西伯利亞來了一股冷空氣?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得。朱大典只得硬著頭皮,忙得昏天黑地,不斷統籌安排,暗自祈禱不要出亂子。
………………
“什麼?湖廣的漕糧要自己押運?不行,不行……”朱大典一口否決。
開什麼玩笑?漕糧不經由漕運衙門運輸,還要這個漕運總督幹嘛?親自押運?還要漕丁漕幫幹嘛?
按理,有人願意幫忙,將漕糧運送到京城,朱大典應該高興才是。
事實上,朱大典十分惱火。
漕運一事,不僅關係到大明北方吃飯的問題,還牽涉到漕運總督衙門幾萬官吏兵丁的飯碗,以及運河沿岸近千萬人的謀生。
雖然朱大典為及時足量將漕糧運往京城頭痛,但一旦漕糧運輸脫離了漕運總督的控制,朱大典更為頭大。
方孔炤與朱大典是同年(同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關係不好不壞,還算融洽。
方孔炤無奈道:“延之兄,不是老弟不幫你,實在是老弟也無能為力。”
朱大典板著臉,不滿道:“潛夫兄,你身為湖廣巡撫,湖廣還有你不能掌控之事?莫要為難老兄我。你搶了為兄的活計,費力不討好呀。漕運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方孔炤十分無奈。
湖廣如今的局面,可以說與他有莫大的關係。
當初朱順明還窩在武岡這個偏遠州縣時,是方孔炤一手縱容提拔朱順明,使得朱順明得以進入長沙府,勢力飛速膨脹。
朱順明打仗有一手,賺錢有一手,暴兵更是沒得說,搶佔地盤同樣不落後。
如今方孔炤的政令幾乎只能在武昌府一帶起作用。出了武昌府,政令但凡同朱順明的政策相違背的,當地官員幾乎都不執行,非暴力不合作。
幸好朱順明對方孔炤還算尊敬有加,不是大是大非問題,從不杵逆方孔炤的面子。
可這次漕運問題是朱順明當面向方孔炤提出來的,顯然不容方孔炤否定更改。
“說來你不信,”方孔炤自嘲道:“在湖廣,老弟的招牌不如湖廣總兵朱順明。若是沒有朱總兵點頭,老弟的政令無法在湖廣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