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基本成型於隋煬帝時期。隋煬帝也因為這個浩大的工程而耗盡了大隋最後一滴精血,因而成為亡國之君,背上暴戾荒淫的罵名。
(其實大明朝的關外政策同修築大運河差不多。無休止的填坑,將大明僅有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投入到無止境的對抗中,很快耗盡大明的精血,最後體虛而亡。不同的是大運河澤被後世幾千年,大明關外的堡壘卻成為一堆殘垣斷壁,只能懷古憑弔。)
到崇禎年間時,大運河幾經延長疏通,已經成為大明朝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尤其是大明北方年年乾旱、糧食不斷減產的年頭,京杭大運河就成為大明的命脈所在。
如果說京師是大明的腦袋,江南是大明的心臟,京杭大運河就是大明的主動脈。
大運河對大明如此重要,朝廷也相當重視,在運河邊的淮安設立了漕運總督衙門,成立了準軍事組織漕丁,專門負責漕運事務。
漕丁大約三四萬,分佈在兩三千里長的運河上,自然無法完成漕運這個艱鉅的任務。
漕幫因此應運而生。
漕幫相當於天朝的協管協警,不在編制內,但有一定的行政權利。據不完全統計,崇禎年間的漕幫幫眾高達百萬之眾。
加上漕幫幫眾的家小、沿途酒店客棧的從業人員、專門在運河上做生意的野花坊、負責漕運衙門與老百姓之間溝通的漕口(即掮客)……運河沿岸靠漕運生存的百姓近千萬。
如果說朱順明掌控了糧食和食鹽這兩種物資就是捏住了崇禎皇帝的兩個蛋蛋,用大點力就能讓崇禎皇帝痛不欲生,那麼朱順明控制了大運河,就是捏住了崇禎老兒的命脈,想要皇帝什麼時候死就得什麼時候死。
………………
朱大典從山東巡撫的位置上被拉下,一路押解進京,打進天牢,心中想著恐怕在劫難逃。
崇禎皇帝刻薄寡恩,對犯錯的臣子從不手軟。執政幾年來,死在崇禎皇帝手中的朝廷大臣、地方大員數不勝數。
朱大典在天牢中過得誠惶誠恐,既不提刑也不審訊,好像被遺忘一般。
待到崇禎七年六月,朱大典突然被皇帝召見,詢問他對漕運的看法。
大運河在山東境內有一段很長的河流,朱大典對運河事務也略知一二,應答得合了崇禎皇帝的心意,居然被任命為漕運總督兼巡撫鳳陽。
朱大典走出皇宮,恍如隔世。沒想到居然還能繼續當官。
一番打聽,才知道原漕運總督楊一鵬年老體衰,無法繼續操持漕運一事,害得崇禎七年春夏的漕糧沒有盡數運抵京城,造成京城糧食暴漲。
楊一鵬上疏乞骸骨,崇禎皇帝毫不猶疑就批准了。還好楊一鵬有眼色,再拖下去,說不定崇禎皇帝一怒之下就會將楊一鵬革職,一家老小難以善終。
溫首輔提議讓關在牢裡的朱大典繼任漕運總督一職。
遠在山東的登萊巡撫孫元化也上疏替朱大典辯解,稱朱大典上任不久,不是造成遼東悍兵叛亂的主要原因,況且朱大典保證了山東的府城縣城未曾被叛軍攻破,也算有些苦勞。
朱大典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曾在福建同紅毛人打過仗,算是熟悉水路之人,又當過山東巡撫,因此不管學歷還是履歷都足以勝任漕運總督一職。
崇禎皇帝大筆一揮“準”,好運就落到了朱大典頭上。
當上漕運總督真的是好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