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的話歷來不可靠,誰相信誰是傻子。
張治中等前方指揮官,向南京軍委所提交的報表如下,殲滅日軍一萬二千多人,其中現役海陸軍七千六百餘人,由日僑組建的義勇軍五千餘人,而華夏自身的損失極其慘重,軍隊傷亡為一萬五千人。
另外,百姓的傷亡為七千六百餘人。
老蔣等人看到這個資料,真是既喜歡又悲傷,九一八事變時,數千日軍就能佔領瀋陽,數萬日軍就能吞併東三省,而在長城會戰時,數十萬華夏軍隊,打不贏數萬精銳日軍。
真是無能之至,喪權辱國。
現在終於揚眉吐氣了,僅憑五六萬華夏軍隊,就能殲滅了一萬多日軍,雖說是有些運氣的成分,但無可非議的是,華夏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嗯,至少是階段性的徹底勝利。
看來距離抗戰勝利並不太遠了。
當這份內部戰報,傳到劉少將手中時,他也激動不已,歷史已經發生變化了,於是很慷概的拿出了大洋與法幣,請蕪湖機場內所有官兵喝酒,並揚言不醉不歸,然而酒會還沒正式開始,就被南京的憲兵們請去喝茶了。
某人只好去禁閉室內醒酒了。
將此戰傷亡往小的說,南京也是有苦衷的,一則希望中日大戰就此打止,不要繼續再擴大了,哪怕真需要華夏犧牲一點國家利益,才能換取中日之間的和平,老蔣等人也願意這麼幹,華夏實在是太弱了。
第二,是給彼此一個下臺階,希望中日仇恨,不要越結越深。
最後,才是給自己一個面子,因為只有將敵人的損失說小了,才能突出華夏損失較小,信不信就看智商了,反正老百姓又搞不懂。
總的來說,此次收復日租界之戰,中日雙方都損失慘重,只是雙方都不願意挑破罷了。
於是日軍乾脆再不要臉一點,聲稱此次虹口(駐滬日軍所在地)戰役,日軍只有二千多士兵,外加千餘義勇軍,在十多萬敵軍的圍攻下,直到彈盡糧絕,才不得不接受英美之和平建議。
虹口戰敗的原因是,大川內傳七少將翫忽職守,竟然私自丟下部隊,在橫濱的藝伎館中買醉,而谷川清中將太過喜歡海軍,將司令部設在龍驤號航空母艦上,導致在8月20日夜,駐滬日軍群龍無首。
因此在華夏軍隊發起突然襲擊時,數千駐滬日軍竟由一箇中佐在現場指揮,最後該中佐為了掩護部下突圍,以及數千傷員的安危,只好親自留下來殿後,為了婦女兒童的安危,才接受了華夏軍隊之和平協議。
看到日軍的通報時,劉亦誠也被氣笑了。
日本鬼子的滿篇謊言,簡直無懈可擊,這些資料有沒有錯呢?
沒錯。
因為日軍說的是“虹口戰鬥”,因為到了“鬼子奮勇突圍”前夕,也確實只有這一點人了。
可能是翻譯的錯誤,將“虹口戰鬥”翻譯成了“虹口戰役”。
這下好了,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日軍是從8月13日開始,到21日結束的八九天中,日軍就只損失了三千多人,而十多萬華夏士兵攻擊了近十天,還遭到日軍飛機和軍艦的輪番轟炸,真實損失絕對要加一個零。
而在事後,無論華夏人也好,還是日本人也罷,絕對查不到8月20日以前的交戰資料,要不就套用某將軍的原話,“13日我們並沒交戰”,要麼就是大幅度的闡述南京空戰,以及中日軍隊的調動。
這下好了,許多人還以為,上海虹口戰事打了近十天,敵我損失十比一。
口水畢竟是口水,又死不了人。
隨著虹口戰事的結束,整個華夏的民心士氣為之一振,連華北的抗戰軍民都亢奮了起來,在南口與張家口一帶,奮戰殺敵的華夏軍隊,在聞訊之後,曾經一度發起了反衝鋒,讓日軍鬼子的氣勢為之一挫。
至此整個華北戰事出現了反覆。
虹口大捷,導致華夏政府對於“和平”,又產生了莫名的期望。
自七七事變以來,蔣介石等南京的政要們,曾幾次三番召見歐美的駐華大使,比如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美國大使詹森、德國大使陶德曼、義大利大使柯萊、蘇聯大使波格莫洛夫,與法國大使那齊雅等等,希望他們能代表列強,能出面調停或干涉中日之間的戰事。
但日本政府極為傲慢,曾公開宣佈,“不歡迎任何第三國的調停”。
1937年7月26日,陶德曼大使對蔣介石表示,“雖然德國願意調停,但日本已宣告不接受第三國干涉,因此調停不會收到成效”。
老蔣在無奈之際,只好向陶德曼大使表示,如果中日戰爭繼續發展,必將導致華夏在中蘇關係上,極有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老蔣有以此要挾德國出面調停的意思。
當這一談話,被傳回柏林時,柏林也感到很棘手,對日的態度也逐漸變得生硬,7月28日,希特勒指示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要他鄭重警告日本政府,“希望日本,不要把中日衝突,升級為戰爭”。
面對德國的警告,日本政府施展了“拖”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