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裳挺慶幸,陶家的人沒按照當下的“時尚”,給幾個孩子取那種非常具有時代紀念意義的,如狗蛋、二嘎之類的小名,而是直接按照幾個孩子的排行,叫的二娃、三娃跟四娃。
當然,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了,這家人確實取名才能有限。
此刻,二三四娃在陶威的帶領下,正齊刷刷地站在院門外,等著人來開門。
院子門開啟,幾個人此起彼伏的“奶奶”霎時滯住了一下,然後最小的陶四娃第一個反應過來,軟乎乎地叫雲裳:“小顧叔叔。”
家裡的長輩大都稱呼顧雲朝為“小顧”,這幾個小孩子,也就跟著叫起了小顧叔叔。
“乖~”
陶四娃年紀小,聲音奶萌奶萌的,又瞪著一雙圓溜溜的眼睛,揚著腦袋看雲裳的樣子,真的是太可愛了,雲裳忍不住伸手揉了揉他的腦袋,將人一把抱了起來。
“小顧叔叔。”
“小顧叔叔。”
其他幾個也跟著叫了起來。
顧雲朝也算得上是陶家的常客了,幾個小孩子跟雲裳都不陌生,只有上了學的陶威,稍微會顯得那麼拘束一些,畢竟對他來說,顧雲朝還有一層老師的身份在呢。
“快進來吧。”雲裳招呼了一聲。
那幾個孩子才前後腳地進門,走在最後面的陶威,等兩個弟弟都進了,才把房門關上了。
陶家的這幾個孩子,雲裳都知道,大人們一般會給他們定個割草的目標,完成之後,他們就可以去耍了,這也是整個大季屯常見的情況。一般來說,不是特別貧困到都揭不開鍋了的家庭,始終都還會給自己小孩子保留玩耍的時間。
但,陶家的這幾個孩子,真的是特別懂事的。
雲裳上山的時候,就看到陶威帶著三個弟弟在楊樹林那邊割草,等下山來的時候,楊樹林那邊剩下的孩子已經不多了,但他們四個的身影卻還停留在那邊。
當然,陶四娃太小了,他也做不多久割草的活,大部分時間,是陶三娃帶著他,割草的主要站立還是陶威跟二娃。
這次他們帶出去的四個籃子,全部都是滿滿的,陶威自己手裡就拿了三個,剩下那個,在陶二娃的手裡,最小的兩個,手牽手,空著手回來的。
陶威將自己的三個籃子放好,又把二娃手裡的籃子接過去,他們一個下午的時間,割了不少的野草回來了。
雲裳仔細看了一眼,發現那都是豬草。
現在的養豬,那都是大隊統一養的,既然養豬,自然就需要豬草。
打豬草這事,很簡單,又能算工分,本該是一向很受歡迎的活,但因為工分偏少,遠不如去地裡幹活,所以在一般的大隊裡,這一項工作,都是劃分給了小孩子去完成的。
這個年代,多生多養,最不缺的就是小孩子了。
但即便是這樣,豬草還是供小於求,有的時候還得動員動員大人們。
畢竟七八歲的小孩子,在一般家裡,就可以當大半個成人勞動力來使喚了,除開像是陶威這種需要去上學的,還會選擇打豬草,其他家不上學的一樣的孩子,就會跟著家裡的大人開始掙田地裡的工分了。
至於那些三四歲的,也太小,指望不上,主要的打豬草隊伍,年齡主要集中在五到六歲。而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那就不多了。
再說了,大季屯除開豬,還養了不少的雞跟幾隻羊,那都是需要野草來養的。
雲裳知道,陶家的孩子,不是整個大季屯裡符合年紀最多的,但每每上繳的豬草跟其他野草總量,卻總是排在了整個大隊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