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禾道:“既如此,那就勞煩太子請出遺詔,當著所有王公大臣的面宣讀,也好讓所有人得個安心。”
“這……”顧乾臉色一下就變了,父皇臨終前連話都說不了,手腕也使不上力,且駕崩得突然,哪裡有機會立下遺詔?
便是立了遺詔,也沒在他手裡。
一念至此,顧乾突然想起中秋那夜自己收到情報說父皇會連夜召見二皇子妃和皇長孫。
眸光一晃,顧乾抬起頭來,往人群中掃了一眼,果然沒見到二皇子妃和皇長孫,他擺擺手,示意孫大寶,“孫公公去幫本宮看一看二皇子妃在何處。”
顧禾深深看了顧乾一眼,面上沒什麼情緒,始終淡淡的,這份淡然,愈加凸顯此人城府之深絕非顧乾之類皇子可比擬。
雍王不解,“太子不先請遺詔,為何談及二皇子妃和皇長孫?”
顧乾直接斷言,“因為遺詔在二皇子妃手裡。”
此話一出,除了景瑟、顧北羽和顧禾等少數幾個人之外,其餘人等全都變了臉色,包括雍王。
老眼梭然一眯,雍王沉了聲音,“皇上竟然把遺詔交到一個女流之輩手裡,此舉何意?”
顧乾道:“還請叔祖父耐心等一等,待二皇子妃來了,一問便知。”
話完,顧乾吩咐宮婢,“來人,給雍王看座!”
雍王是泰和帝的二皇叔,自然沒有為他跪靈的道理。
宮婢很快搬來了椅子。
顧禾攙扶著雍王慢慢坐了。
孫大寶才剛跑出靈堂不久,馬上就折了回來。
顧乾問:“人呢?”
孫大寶抖著身子道:“回稟太子殿下,太后娘娘駕到。”
話音才落下,太后的御輦已經到了靈堂外,撐傘的婢女馬上攙扶著太后往靈堂裡走來。
太后的身後,還跟著臉色慘白的二皇子妃蘇尋和走路不太穩的皇長孫顧子瞻。
一剎後,眾人伏跪著身子,朝向太后來的方向,齊聲高喊,“恭迎太后娘娘——”
雍王也站起身來,“恭迎皇嫂。”
太后站到雍王跟前的時候,景瑟清楚地看見太后眼眸內閃過複雜的光,像是痛苦,又像是……恨。
景瑟心神一凜,太后和雍王……莫不成有故事?
快速收回眼,太后迴轉過身,掃了跪靈的眾人一眼,通紅著眼,道:“吾兒一生,勞苦功高,晚景之年,聖體多有不豫,皆因積勞成疾,氣血兩虧。吾兒在位期間,納言求治,政教嚴肅,對於政事,從未敢有半分懈怠,可謂嘔心瀝血。今,吾兒駕崩,哀家……甚悲!”
最後兩個字才落下,伏跪在地的所有人就齊聲道:“太后娘娘節哀——”
太后看向一旁臉色雪白的二皇子妃蘇尋,從她手裡接過遺詔,對著眾人道:“皇帝生前留下了遺詔,僅此一份,今夜當著哀家和雍王的面,便由太子親自來宣讀。”
顧乾被點了名,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蘇尋。
蘇尋此時的臉色已經雪白到無法形容,她整個人都在顫抖,淚珠兒在眼眶裡打轉。
顧乾心中雖疑,卻不便問出口,只得收回視線,恭恭敬敬從太后手裡接過遺詔緩緩開啟。
遺詔的是經過宮廷特殊手法封存過的,顧乾在開啟的時候,所有人都看到封痕是嶄新的。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並未有人開啟過遺詔,也沒人曉得遺詔上寫了什麼。
顧乾抬起眼,見太后、雍王、以及宗室幾位王爺都在看著自己,他握住遺詔的手指緊了緊,目光終於落在卷軸上,緩緩念。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蒙天佑入繼大統,獲奉宗廟二十九載,雖拼力上遵祖訓,下順群情,禪精竭慮,朝乾夕惕。卻仍舊不能仰法太祖之謨烈,皇考之功績,朕雖有心臻國治,然,無力也,有負皇考之重託,此乃朕之一大憾事。朕近日頗感心力交瘁,體虛力乏,恐大限將至,故此立下遺詔,望後世子孫遵之重之。”
“朕這一生,育十二子,大皇子晚折,二皇子歿於歧途,五皇子性格過剛,謀略欠缺,不適天命。三皇子雖得朕鍾愛,然,心性過純,仍需歷練。四皇子顧乾,乃朕親封之皇太子,朕曾抱以厚望,期其以敬天助民為己任,然燕山宮變之時,四皇子野心畢露,朕深覺遺憾,回京後緣於多病,長久未能提及廢儲之事。”
唸到這裡,顧乾已是臉色大變,雙唇顫抖,攥著卷軸的那雙手恨不能化成火焰直接燒燬這道遺詔。
眾人聽罷,亦是屏息凝神,大氣不敢出。
所有人都以為,皇帝一旦駕崩,太子繼位便是順應天意和民意,然而誰也不曾想到,泰和帝竟然在遺詔裡才開始說出想廢太子的心思來。
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轉變,除了冰雪聰明早就猜到遺詔內容的景瑟和顧北羽,其餘人等全都覺得過分突兀,難以接受。
景瑟抬了抬眼,見筆直跪在地上的顧禾面上清淡醇和,並無半分情緒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