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平匆匆去叫人。
雷遠轉回身,凝視著身後牆上懸掛的輿圖。
他素來重視地理,少年時在江淮間遊蕩,便踏勘各處險要,親自體會距離遠近、地勢高下、道路迂直等情況,將之與自己後世的記憶相合,繪製細密的輿圖。在淮南豪右聯盟撤退的時候,便是憑著他在輿圖上確定了擂鼓尖險要,這才得以斷後逐退曹軍追兵。
到後來地位漸高,走過的路漸遠,雷遠所積累的輿圖也愈來愈多,還有更直觀的地勢沙盤為輔助。
在他的左將軍府裡,專門闢出一處廂房,用來陳設種種輿圖、沙盤,並有專人負責維護,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圖上和沙盤上的記錄。
他這會兒所處的,乃是會見親密部屬所用的小書房,所以掛在此地的,是平日常用的輿圖。
自右至左,圖有三幅。
右側的一幅,是整個大漢疆域全圖。這副圖在雷遠前世對地形地貌的記憶基礎上,勾勒出了大漢十三州部和州內諸多郡國的區劃,並有州郡中主要的山川、河流走勢。
圖上有不少用硃筆修改加註的地方,比如涼州武都、漢陽、隴西、金城四郡以外,現在被劃作了雍州,而冀州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地,現在乃是魏公曹操的封國。
在地圖的靠下部分,交州刺史部的疆域也被劃了出來,邊上零零碎碎有不少字跡。
大漢疆域全圖的左側,則是交州和周邊區域的輿圖。較之於疆域全圖,這幅圖要複雜的多,也精細的多,使用了好幾種顏色。除了劃分郡、縣和許多鄉亭以外,有各地水旱田地的大致分佈情況、有境內各處軍事要隘、屯兵塢堡的地點,還有水陸路的詳細走向,並根據不同地段的預估運力,用粗細不同的線條表達。
在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漢家朝廷在交州數百年經營形成的網路,也可以看到雷遠進入交州以後,在舊網路上覆蓋的新網路。
後者的線條要粗很多,那是因為雷遠對交通的極度重視,所以從荊州往蒼梧方向的多條水陸道路都得到了修繕,運力明顯增加了。但其覆蓋的範圍,卻還太小太小。到目前為止,大體侷限在以廣信為中心的區域,再連通番禺和北面的零陵郡罷了。
在組成網路的線條之間,那都是漢蠻各部地方勢力盤踞之處,只有少量文字標識。那是這塊區域道路、戶口和武力的估算數字,比如蒼梧北部的數縣,數字便是姜離和辛平兩人提供,並透過其它渠道重新核對後謄寫上去的。
但很顯然,雷遠掌握的資訊還遠遠不夠,在蒼梧郡、南海郡,線條和線條之間還有大片大片的留白。而在其它各郡,線條稀疏而留白連成大塊,乍一看,彷彿是在牆上貼了大幅的白色絹帛。
之所以如此,並非雷遠在這方面沒有下功夫,實在是確有礙難。一來,自喪亂以來,天下交通隔絕、地方資訊不通;二來,交州本地又確屬荒遠,地方上多豪強而少士人,普遍粗鄙無識,更談不上對州郡局勢有什麼瞭解。
能夠透過各種途徑彙集一鱗半爪的資訊,雷遠所部已經算得十分努力。
更左面一副,則是蒼梧郡內部的明細,具體到各鄉、各里,乃至各處人丁、武力、糧秣、物資的明細分配。這幅圖除了書房裡,只在議事廳中另有一份。每隔兩天,都會由書記岑鵬負責根據實際情況作更新,而換下來的舊圖歸入存檔。
這幅圖上的機密甚多,故而覆蓋著帷幕,通常並不開啟。
雷遠站起來,久久地注視著中央的交州輿圖。
直到辛平稟道:“將軍,我把汪棟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