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特意舉了尉佗和隗囂、公孫述為例子。
而陸議由此提出,誰想謀求大一統,誰就是江東的敵人。
陸議確實有大才。
但孫權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被動接受他人灌輸的少年了,他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
在孫權看來,曹操的說法有其道理,但不能作為江東大政的憑藉。
前漢肇基的時候,天下喪亂已久,國用匱乏而人心思安,不得不選擇弭兵止戰。何況自南到北的廣袤疆域中,還有眾多的異姓、同姓諸侯王呢,區區南越王只是癬芥之疾,有誰在乎?
而到了光武之時,雖然天下依舊喪亂,可光武帝先掃平赤眉、銅馬、又滅梁王劉永、海西王董憲,使得山東悉平,其威勢足以席捲天下。到這時候,隗囂、公孫述又何德何等,敢於螳臂當車?
其實每一個王朝興起,都希望“大一統”。這無關先漢或後漢,也無關高皇帝或者光武帝的個人選擇,只不過實力有高下,決心有強弱罷了。
以曹公為例,總不見得他昔日舉數十萬大軍南下的時候想著大一統,數載之後卻幡然悔悟了?不過是認識到大江天塹難越,自家力不能及罷了。
曹操的意思其實是,無論自己還是劉備,要的都是開天闢地的功業。從這個角度考慮,曹劉之與孫氏,其實並無不同。而曹氏的政權不揹負漢室大一統的包袱,在與孫氏往來時,能有較多的靈活度。特定情況下,曹氏能給出的條件,一定比劉備更多、更好。
這才是讓孫權心動的地方。
以曹、孫、劉三家的實力來說,即使到了現在,曹氏仍然足以壓倒孫劉而有餘。畢竟曹氏穩定控制了七個州,而孫、劉兩家合起來,也只有四個州。如果考慮將鼎足之勢維持長遠,孫劉聯盟幾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可問題是,孫權與劉備同盟數年,實實在在的什麼都沒拿到過。
孫氏政權自從渡江以來,用以團結籠絡部屬的,一向都是更多的地盤、更多的私兵、更多的屬吏、更多的依附百姓。可這幾年,江東的地盤沒有擴大多少,孫權哪裡有東西分給部屬們?孫權很清楚,他的部下們都已經餓了!
身為主君,就要考慮部下們的利益。現在部下們都餓了,他們想要吃飽。而主君不給吃的,只空口大談什麼長遠的鼎足之勢,這有用麼?對孫氏親族或許有用,對淮泗武人或許也有用,但對江東世族……有點難。
孫伯符下江東的時候,與江東世族結下多少仇恨?孫氏並非天然的江東世族之主,江東世族願意認可孫氏,孫氏就要滿足他們的胃口,這是利益的交換!
孫權一定得找個方向,找到利益來滿足他們。
然而曹、劉兩家,如今全都是實力凌駕在江東之上的龐然大物,江東能向誰下嘴?又如何找到下嘴的機會呢?這是個難題。好在曹公說了,他正忙著以魏代漢,並不急於等到答覆。
也就是說,曹公認為,在此前的大戰之後,曹、孫、劉三家都需要時間來整頓內部,短期內不會再有大戰。所以孫權可以慢慢地等,等到某一個孫權認為適當的機會。
孫權覺得,這個建議可以說相當體貼了。
至於陸議的說法……
孫權其實心中不快。
“對江東來說,誰要謀求大一統,誰就是敵人”?這是什麼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