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自己也鑄造貨幣,洪武朝時就鑄造過“洪武通寶”,但因為缺銅而造的斷斷續續。
等到永樂朝時,國力上升了,便鑄造了“永樂通寶”來促進國內經濟。
這批銅錢製造精良,受到了民間普遍認可,然後就隨著鄭和下西洋,發散去了周邊國家。
後世,日本那邊著名的人物織田信長就曾把永樂通寶印在旗子上面,可見這錢幣已經成了東方世界的通用幣。
也正因為如此,讓本就儲銅量不足的大明更往外流失了大量的銅錢。
廢除寶鈔一事已經持續了幾年時間,最近收上來的各種稅款,基本都是用銀錢和銅板代替。
但根據工部尚書徐有貞的有心計算,收上來的這些銅錢,它的質量都不太行,很多都是當年用廢鐵廢銅製造而成洪武通寶,精造的永樂通寶數量較少。
這代表著即便不用那些墮落到可以擦屁股的寶鈔來填倉庫,朝廷的財政相對而言還是虧損了一些的。
現在還好,畢竟大明此時還在良性發展,稍微損失可以承受。
但長此以往,積毒就深了。
所以大明需要在內外兩方,想辦法收穫新的銅礦來源。
如果中日通商一事順利,那朱見濟就可以對這些海外通寶進行回收,以彌補國內的不足,同時清一下軍火庫存。
至於銅礦,
以朱見濟從後世帶來的知識,他知道國內還有個德興銅礦沒有被開採完,可以組織人手進行開礦事物,順便還能收一筆礦稅。
國外嘛……
朱見濟的眼睛眯了起來。
後世的亞洲第二大銅礦,貌似就在朝鮮半島跟大陸的連線處。
那個名字很奇葩的青年銅礦!
看來,朝鮮和日本都得成難兄難弟,享受大明帶給他們的福報了!
朱見濟興奮的顫抖一下,隨後索然無味。
他站起來,叫來了王景弘和他當年從地方找來的,負責過鄭和寶船製造的孫長富老人。
兩位蒼蒼白髮的老者奉詔入宮,被皇帝賜座。
兩人都對朱見濟的召見有所準備,捧著茶目光灼灼的看著這位大明朝最高統治者,平日身上的腐朽衰老之氣,此時卻是散去不少。
王景弘其人,是追隨過鄭和下西洋的當代著名航海家。
三寶太監七次出海,這人便參與了其中的四次!
等到最後一次鄭和下西洋,後者病逝於印度古裡後,便是王景弘自己率隊返回的。
除了航海上的功績,王景弘還曾經受命督練水師、監造海船、修建各種建築,可算是一名多邊形人才。
由此可以想象,在鄭和去世之後,這人在朱見濟眼裡的地位有多麼崇高。
孫長富也是一樣的,他老早就被朱見濟接到研究小院裡進行榮養,這幾年除了偶爾參與新農具的研究,便是聽從皇帝吩咐,描繪寶船圖紙,並且依照他老匠人的直覺,對其進行相應的改整,努力的發明新的遠洋航行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