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雨在人們心中的意義非同凡響。
天已經黑了,百姓們還在打著燈籠走街串巷,比過年還要興奮,絲毫不介意被雨水淋得溼透。
鄉下更加質樸的孩子直接撲到泥裡打滾,生活經驗豐富的長者們則抓緊時間搬出大大小小的容器來儲備雨水。
對他們來說,這天降甘霖不僅僅是雨,還是救命之水。
管越更是站在大雨裡仰天長嘯,激動不已,彷彿透過灰暗的天幕,已經看到了衝破雲層的皎月之光,即使在黑暗和風雨中,亦無所懼。
而對於帶著皇后廊下看雨的的皇上來說更像是太陽,燃燒著熊熊烈火的、不可阻擋的太陽。顫抖的手指也格外明亮的雙眸也將他內心的激動顯露無遺。
幾個當事人的狂喜之情就更加濃烈了。
雨還沒下,巨鳶成功騰空之後,在一旁緊張盯著的煦和和薛謙便朝趙玄跑了過去,幾乎撲到他身上,高喊著:“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趙玄被爆炸的轟隆聲震得耳朵有些不適,撓了半天,來回晃頭,才聽清二人在說什麼,一咧嘴,也憨厚地笑了。
這是經歷了無數次設計、無數次模擬、無數次失敗、無數次重來之後才好不容易獲得的成功,不光驗證了煦和關於降水和空氣動力的理論,也讓薛謙和趙玄對“大鳥”的設計有了更深的見解。過程中,三人的收穫遠遠要比這場雨本身大得多。
開始的時候,煦和希望薛謙人設計的木鳶能將自己製作的可以催生降雨的粉末帶到天上,再散播出去。
實現這一點倒是不難——起初木鳶設計的時候,薛謙的思路就是製造一箇中空的,可以在裡面放置東西,並能自動釋放的裝置。問題在於木鳶本身的飛行效能都還不夠穩定,無法作為成品應用。
於是趙玄加班加點改良圖紙、造新的木鳶就用掉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煦和反覆實驗了適合用來凝結水分的物品,最終選定了鹽滷。
好不容易木鳶能好好飛了,在素帛第一次求雨之後的第二天晚上,他們也進行了一次試飛,可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煦和回去重新研究,發現可能是木鳶的高度還不夠,又想讓木鳶飛得更高。
可是薛謙透過計算證明,如今他們設計的木鳶已經達到利用空氣滑翔能飛到的高度的極限,只能更遠,不能更高了。
於是煦和冥思苦想之際,突然回想起了自己做的火藥在爆炸的時候把石頭炸飛的場景,靈光一現,提出了要是再給它一次別的動力試試會怎樣的想法。
薛謙覺得可行,但趙玄覺得很懸。
不出他所料,火藥爆炸之後,並沒有令木鳶向上攀升,而是直接把它炸燬了。
為了改進這一點,摸索更穩定的爆炸方法、更堅固的製作工藝,三人又幾乎不眠不休地工作了半個多月。
最後便是把成功的實驗中所用的小型道具都換成真刀真槍的大傢伙了。為此他們特地帶著雜役搬到了山上來,方便就地取材,製造巨型木鳶。
一切都嚴格按照實驗成功之時的資料,等比例地放大,計算工作由薛謙完成,趙玄負責指揮雜役建造並嚴格監督,煦和則在複核薛謙的運算,統籌整個專案執行的同時等待合適的時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那幾天裡,他也在和素帛同步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觀測,時而捕捉風的脈象,時而觀察雲的氣息,時而盤算星月執行的軌跡,看起來倒也有那麼幾分玄妙的意味了。
可惜這方面他真的不擅長。煦和想了又想,覺得三清教選日子一定是有理由的,雖然理論不過關,但也是從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便乾脆叫大家做好準備,聖女哪天舉行雩祀,他們便在哪天放飛木鳶。
果不其然,這一天終於收穫了成功。
雜役們從頭到尾都聽得一知半解,覺得很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是做成這件事的其中一份子,紛紛議論著難道自己也有神力了不成?興奮地在雨中收拾好東西下了山。
許靖早就按捺不住,從家中衝到格物司裡等他們了。闊別多日的兄弟四人一見面,他就趕忙衝過去刨根問底。
煦和難得心情大好,頗為主動地給他講解了諸多問題。
兩個人一個說得連口水都沒顧上喝,一個聽得連眼睛都顧不上眨。
最後許靖拍著大腿直抱怨這麼精彩的事他們居然不帶著自己一起玩,實在是太不講義氣了。
薛謙在一旁坐著,一臉狡黠道:“明明是你幫不上忙,只能添亂。”
“我……”許靖無言以對,“你讓我參與一下,我哪怕給你們做飯去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