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立牌上這麼寫著:
德利修斯商行已在取得下列多位諸侯之認可下,依下列比重發行貨幣。
其中包括銀幣與銅幣,比重分別為……
立牌上標示著前所未有的高純度。
一般來說,多數商人都會認為貨幣發行者不可能一直維持這樣的純度,而以純度會降低為前提來進行交易,但德利修斯商行擁有銀或銅如泉水般湧出的礦山,富可敵國的事實眾所皆知。
德利修斯商行應該能一直維持這般純度。
另外,立牌上也標出了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與其他貨幣的兌換行情。
未來兩年內,德利修斯商行保證以一定比率兌換銀幣與新銀幣。
為了讓這句話具有威力,德利修斯商行不拘形式地就是自掏腰包,也要讓銀幣大量集中到落火城,並活化經濟,進而一路供給銀幣給來到落火城販賣物品的北方地區人民。
銀幣流入落火城後,過去流通於落火城的劣質貨幣變得不再好用。比起收下就發行者是誰都搞不清楚的貨幣,任誰都會更想要收下可靠又價值安定的貨幣。
雖然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並不少見,但相反的狀況亦可成立。
這代表著在十多種劣質貨幣流通的北方地區,即將確立出連三歲小孩也能立刻明白的單純貨幣制度。
過去,人們會對於自己收下的貨幣價值感到不安,因此對這些人來說,這無疑是上天賜予的恩惠。
德利修斯商行先利用銀幣讓貨幣交易單純化,緊接著再讓自己發行的貨幣與銀幣的價值產生連結。
這麼一來,就不需要去到各個城鎮張貼公告,也不需要一個一個詢問各地領主,就能輕易地讓使用貨幣從銀幣轉為新貨幣。
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內容,就是隻會帶著自家產品到城鎮來賣的農民們也想得到。
讓羅利或其他商人們感嘆不已的是,更後面的發展內容。
不知道怎麼回事,德利修斯商行總是與動盪謠言扯上關係。
事實上,德利修斯商行確實召集了諸侯和傭兵們,而這樣的舉動也不可能只是為了搬運銀幣。
然而,詢問塞繆爾後,塞繆爾表示德利修斯商行一直拖拖拉拉地沒有要開始打仗的動靜,只是一直在浪費時間。塞繆爾他們的焦慮與不安也愈來愈強烈。
他們拼命地猜測德利修斯商行的企圖,甚至向羅利這般市井商人求智慧。
然後,這肯定正是德利修斯商行的目的。
德利修斯商行總是與動盪謠言扯上關係,在擁有龐大資金量的同時,也召集武力。這麼一來,每個人都認為德利修斯商行肯定會引發戰爭。大家會認為德利修斯商行是一家擁有礦山、並經營礦山的商行,所以肯定會為了得到北方地區的新礦脈而發起戰爭。
然而,說到德利修斯商行具體上要攻打哪些地方,卻完全得不到情報。
對於住在北方地區的老百姓,尤其是實際統治土地的人來說,這肯定是會讓人晚上睡不著覺的狀況。北方這塊被高山或山谷隔開的土地,是由居住已久的有力人士擁有,並且各自掌控少許的土地。
這些有力人士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北方地區聯合起來對抗德利修斯商行,另一種是選擇站在德利修斯商行這邊。
於是,諸侯紛紛向德利修斯商行提出和議。德利修斯商行肯定準備了寬大得嚇人的提案。這個話題愈傳愈廣後,各地的有力人士會與德利修斯商行站在同一陣線,德利修斯商行有所企圖的謠言也會變得有說服力。
如果不與德利修斯商行結盟,局勢一旦變得緊張,誰知道會有什麼下場?
更何況大家接二連三地聚集到落火城,甚至傭兵也來參一腳,壓根無法對德利修斯商行出手……大部分的有力人士一定會這麼想吧。
而且,民眾都把落火城當成世外桃源般歌功頌德。落火城接二連三地建蓋建築物,人口也愈增加愈多。
只要是眼力好一點的人,都會有想要在落火城做投資的想法。
而且,照塞繆爾所說,實際上諸侯確實在落火城競相投資。
諸侯肯定會砸下重本。他們應該就像羅利一樣,買下了建築物做投資。那麼,在落火城做了投資的人,有可能採取會降低落火城價值的行動嗎?當然不可能。
貨幣是權力象徵,諸侯當中或許也有人對於德利修斯商行發行新貨幣的事實感到不是滋味,但問題是究竟會有多少人這麼想?如果自己的土地能保持安泰,又能大撈一筆,當然就不會那麼固執了。
畢竟德利修斯商行所策畫的戰爭,是如何讓自家發行的貨幣不斷擴充套件、流通各個區域的戰爭。
發行愈多貨幣,就能獲得愈多鑄幣稅。而沒有人願意使用的貨幣,就算發行再多,也沒有意義。為了賺取利益,當然要設法讓多數人使用貨幣比較好。從這樣的觀點來說,德利修斯商行的計劃相當完美。
羅利在金京兌換時,兌換了十四種貨幣。在貨幣種類如此繁多的城鎮,大家肯定會迫切渴望出現一種強力且數量豐富的貨幣。
所以,貨幣才得以流通各地。
羅利之所以會把德利修斯商行企圖做出的舉動形容成戰爭,是因為,流通各地的貨幣能達成與士兵相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