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修道者而言:一為混沌,對應道種;二為陰陽,對應雌雄;三為精、氣、神,對應下、中、上三處丹田;萬物為眼中所見、目之所及的生機之物,對應生靈。凡生靈者,皆可修道;而人為眾靈之長,修道則最為迅速。”
“至於道門修行之法,貧道白首窮經,歸出六個階段:一為築基,二為煉精化氣,三為煉氣化神,四為煉神還虛,五為煉虛合道,六為道歸無極。要之,不離‘精、氣、神’三寶,而氣為中核。也就是說,修道必從‘練氣養氣’開始,以‘坐圓守靜’輔之。‘練氣養氣’共五步成法:吐納、胎息、行氣、採氣、服氣。‘坐圓守靜’共四層境界:定心,守一,存思,坐忘。”
“這其中易數,貧道曾反覆推演過:‘練氣養氣’五步成法,融蘊五行;‘坐圓守靜’四層境界,對應四時。兩者相加,其數為九,進階之數為六。而九、六之數,正合陰陽。因此我道門修行,便是以六驅九、煉三還二、合二為一、持一歸道,是逆天而行的一條艱深之途,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抵達。”
“再說‘精、氣、神’三寶。精,即肉體凡胎,與先天之氣交感,成先天精元,分雌雄兩性。生為雄,則曰先天陽元;生為雌,則曰先天陰元。氣,道書寫作‘炁’,有先天之氣、後天之氣之分。先天之氣,封藏於眉關‘天心穴’內,非後天之氣不能引動;後天之氣,既呼吸之氣,呼接天根、吸接地根,綿綿若存,最終歸於先天。神,三魂七魄聚為神,精、氣可加固之,亦可損毀之。故此,睡眠聚精、呼吸養氣、意念煉神。”
“然而‘精、氣、神’三者雖分,卻貼合一處,存則具存,亡則具亡。精為氣母、又為神舍,卻不能自生。精一誕世、便自動損耗,需攝食外物作為補充。因此種種生靈之間,才會相殘相食,以互補精元。若精元不能及時補充,便如冰塊置於烈陽之下,終會漸漸消融。一旦精自消亡,氣便散去,神亦無所居,肉體凡胎便會迅速腐朽、歸為塵土。”
安國觀觀主柯慎行點了點頭:“公孫真人所言,確也能自圓其說。我輩修道之人,想明白其中關竅、便也不難,倒也不必說得這般瑣碎。只是依你所言,若新入觀的道童,便如何‘練氣養氣’?如何‘坐圓守靜’?六個階段如修煉有成,特徵又是什麼?”
長源真人笑道:“道友發問,皆指在了關鍵之處,我便代公孫道兄回答!
‘練氣養氣’之法,無非呼吸吐納,姿勢可坐、可立、可臥。先呼一口廢氣,如剝繭抽絲、漸漸而盡;再吸一口清氣,如環手纏絲、緩緩而足。氣足便停,不吸不呼,心中默誦經文或數字。待覺氣悶,便張口將廢棄撥出,仍如抽絲……如此勤練日久,後天之氣便會自生,積少成多,便可漸成氣候。”
“至於‘坐圓守靜’之法,各觀卻都大同小異。我以為,要與練氣之法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具體而言,便是眼觀鼻、鼻觀心、心守意、意生感、感而悟、悟得智、智御形、形載氣!如此幾遍,便可入‘定心’之境。然後再與練氣之法融為一處。無論‘坐圓守靜’四層境界、還是‘練氣養氣’五步成法,每層境界之間、每步成法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前後交疊、迴環往復。”
“築基階段,後天之氣將貫通任督二脈、出現“小周天迴圈”,積蓄足量後天之氣,凡胎漸能辟穀。
煉精化氣階段,凡胎為藥爐,後天之氣為爐火,採一道先天精元煉為丹母,開始封爐、煉藥、止火,融煉成丹。
煉氣化神階段,先天之氣破出,與後天之氣交纏合一,出現“大周天迴圈”,凡胎全為先天精元之氣,滋養成丹,化為聖胎。
煉神還虛階段,聖胎長成元神,體內更無雜氣,元神可自天門出,離體成仙,隱顯莫測,變化無窮。”
“至於後面的‘煉虛合道’‘道歸無極’兩個階段,幾乎無典籍可考,只有一卷古竹簡上記載過。六個階段便是六道大關,每一關又可按修煉程度分為‘入門、初成、小成、大成、登頂、圓滿’六等。六六三十六,正合天罡之數。前四個階段、每到大成之時,凡胎便要經歷一次‘伐毛洗髓’。”
“我師傅羅浮真人曾說過,煉神還虛階段修煉至圓滿,便要面臨雷罰。若扛得過,便可一步登仙,上九霄、入仙籍;若扛不過,身死道消!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公孫真人、長源真人陸續闡述完畢後,臺上一眾道士鴉雀無聲。過得許久,魯雍真人清了清嗓子,才打破這尷尬的寂靜:“若兩位道友所言無誤,那我只能算是築基階段入門了。”說完,輕鬆一笑。
延唐觀觀主鄧仁杰沮喪道:“我十多歲入道,如今年過花甲,卻剛貫通任督二脈不久,小周天迴圈尚且生澀非常,勉強算是築基階段大成。看來以後要常來上清觀這邊走動了。”
公孫真人拱手笑道:“道友客氣了,貧道歡迎之至!”
開元觀觀主段安平苦笑道:“我那早幾年駕鶴西去的師傅,只是熱衷外丹之道,於內丹修行卻著實粗淺,教到我們手上的、便更少了。方才聽吳天師說,外丹之道還有些用處。我也五十多歲的人,只會些煉丹唸經的事情,不如一條道路走到黑,請吳天師給咱點撥點撥!”
吳天師此刻心中也正暗暗感慨:自己三十歲上,才由外丹轉向內丹之道。或許是錯過了最佳的築基之期,如今年近百歲之齡,卻也剛剛達到煉氣化神初成的境地!雖足以自傲,但在有生之年,已經沒有登仙的可能了。
這時又聽到有道友發問,吳天師才從沉思中抬起頭,淡淡笑道:“這位道友既然執意要問,我便妄言幾句。我道門外丹之道,其實源於陰陽家和方士。漢朝淮南子一時興起,召集天下著名方士探討長生之道、方才試著開爐煉丹。到漢末張天師創五斗米道,外丹之道便慢慢傳開,至魏晉時終於狂熱。”
福唐觀觀主黃臨泉也有些意興闌珊:“老人家!這些咱們都清楚的。不妨言歸正傳,只說說外丹之道便可。”
吳天師笑道:“年紀大了,是有些囉嗦。其實外丹之道,本是先秦巫醫治病的法子。丹藥、丹藥,當以丹為形、藥為本。是藥皆有毒性,若藥不對症,於身體尚且有損無益。而外丹之道又如何煉丹?金銀銅鐵、玉石水銀,百無禁忌地放進去,肉體凡胎,如何能承受得住?所以,大凡是吃顆金丹就一步登仙的說法,多半都荒誕不經。”
凌空觀觀主伍璽拱手道:“吳天師,我們觀中卻是不同,內丹、外丹均有修習。對於偏重一面的看法,我便都不認同。只是千餘年來,就沒有一條兼收幷蓄的修道之途嗎?”
吳天師撫了撫頜下白鬚:“這位道友所言不錯,外丹之道也並非全無用處。若以內丹之道,修習至煉神還虛大成,元神已可離體、凡胎也經過伐毛洗髓。這時世間道人煉的一些金丹,大可以拿來嚼著吃。不僅不會被毒死,反而對扛住雷罰有好處。”
段安平、伍璽聽罷,皆是一臉苦悶。黃臨泉想了想道:“公孫真人,今夜這麼多道友,都是乘興而來,想要在這‘翠雲丹會’上,找出一條精進修行之途。卻被你們幾位前輩幾番慷慨陳詞,把路全堵死了。唉!以前是眼前模糊,看不清更遠的路途。這回眼前倒是清楚了,看到的卻是萬丈深淵……”
公孫真人點著頭、淡淡笑道:“我道門傳承已千餘載!從來沒有一種法子,能叫人人得道成仙。但一代一代道門前輩不斷求索,替我們填平了多少陷阱、掃清了多少彎路?哪一代修道之人,都是踩著上一代的身體往前走的。今日有幸邀得諸位,是想告訴大家,即便我們這代做不到,但我們的弟子、弟子的弟子們,總會冒出來一些驚才絕豔之輩。只要我們不斷匡正修道之途,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走下去,這些道門後人,便能達到我們都到不了的高度!”
臺上眾道友人聽罷,無不心潮起伏、久久說不出話來。
過了很久,坐在上首的魯雍道人,才第一個站起來,向站在下首的公孫真人拱手拜下。臺上其他道友見到這一幕,便也紛紛起身,向著公孫真人拱手深深拜下……
新月如鉤,長天寂寂。城池如獸,燈火寥寥。公孫真人轉過身去,望向黢黑的夜景,眼角微溼。有些模糊的枝葉間,他彷彿看見了那道舞劍少年的身影,揮斬迅疾,劍意凜凜……
那是道門的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