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裡一個老丈,一個阿婆正在劈柴。
里正立刻向二人介紹了趙煦的身份。
二人頓時驚訝不已,忙給趙煦讓座。
趙煦打量一番,發現房玉龍家果然很富裕。
家裡置辦的東西很多,瓷器,紅木桌椅等樣樣具備。
在屋裡還掛著些字畫。
“玉牛和玉淑都去公孰唸書了,玉龍說他過了讀書的年紀,不能再讓弟弟和妹妹錯過。”瞭解趙煦前來的目的,房玉龍爹孃介紹起自家的情況來,滿臉驕傲。
趙煦頻頻點頭,這就是當下燕州發展的一個縮影。
有人當兵贏得了榮譽,也贏得了金錢。
有人藉著商貿這股東風而一夜暴富。
公孰的出現,讓家有餘錢的人家紛紛將子弟送去讀書。
儘管這段時間,江南戰火紛飛。
但江北的變化卻日新月異。
同二人聊了一會兒,趙煦又去了其他人家。
當前,村子裡的一百戶人家,有半數蓋了紅瓦房,還有半數依舊住著茅草房。
這些人家裡,有當兵的,有透過官考當官的,更多的是家裡種一份田,又去城裡工坊做活的。
至於剩下的,則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則燕城找不到活計,又不會經營生意,只能依靠家裡的薄田。
雖然,他們的日子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吃穿不愁。
但比起其他人,就被拉下很多了。
而這也趙煦此番下鄉,想要了解的真正情況。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創造更多的崗位。”趙煦道,這個問題透過工業的自然發展,就會解決。
但是,即便是當代,也只解決了部分,而不是全部。
他認為,想要讓鄉下不再陷入歷史的輪迴,就得讓農民僅僅憑種地也能富裕起來。
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得毀滅小農經濟,催生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中型農莊。
實現從農民向農商的轉變。
現在,大頌人口只有八千萬,可謂人多地廣,這完全沒問題。
唯一的問題是這麼多田僅憑人力是不行的,需要機械化生產。
所以,他需要內燃機為動力的機械。
如此,這個藍圖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