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史樓,一樓階梯教室。
座無虛席,人滿為患,就連過道上都坐滿了前來聽聽講的學生。
不僅如此,就連教室外面,也都擠滿了學生。
見到這一幕,有些好奇者,圍觀過來以後,不禁疑惑問道,“裡面什麼情況?誰的課?人那麼多?”
“不是講課,是徐蘋方先生的講座。”有人解釋道。
“誰?徐蘋方先生很出名嗎?”對方疑惑。
“老兄,你不是歷史系的吧?”有同學問道。
“不是,我哲學系的。”
“難怪,徐蘋方先生都不知道。”
對方更加疑惑,“徐蘋方先生很出名?”
“在我們歷史系很出名,在你們哲學系,應該不太出名。”
“那徐蘋方先生講究是誰啊?”
聽到這兩人沒完沒了嘮個不停,卻車軲轆話來回轉,始終說不到重點,旁邊一個哥們忍不住了,“徐蘋方先生是考古所的,元大都的主持發掘者。被歷史系的學生邀請過來開講座。”
問話的哥們恍然,感慨道,“你們歷史系的學生可以啊,連考古所的大拿都可以邀請過來。”
回話的學生,卻說,“我不是歷史系的。”
“啥?”他的話把旁邊的眾人整不會了。
“哥們,不會也是我們哲學系的吧?”
對方搖頭,“我是地理系的。”
“可以啊,老兄的興趣愛好挺廣泛的,地理系都對考古感興趣。”
地理系的哥們說道,“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們也要學歷史地理學啊。可惜來晚了,只能在外圍觀。”
“可以啊,歷史地理學,也算是你們歷史系的分支了。”哲學系的學生望向最開始跟他搭話的學生說道。
對方直接搖頭,“我中文系的,要是歷史系的,怎麼可能會圍在外面。”
哲學系感慨,“一個普通的考古講座,竟然會這麼熱鬧,不可思議。”
“有啥奇怪的,這是古建築保護協會主辦的,前幾天就開始在三角地還有大飯廳貼公告了。”地理系學生說。
“難怪這麼多人,要是能夠換個大一點的地方就好了。沒有想到徐蘋方先生的影響力這麼大。”
“不是的,好多人都是衝著他們小師兄的名聲來的。”
“啥?這不是徐蘋方先生的講座嗎?跟他們小師兄有什麼關係。”
“因為徐蘋方先生就是他們小師兄邀請過來的啊。”
“他們小師兄,是誰啊?這麼大牌面。”
“蘇亦。”
“蘇亦是誰?”
“蘇亦就是他們小師兄。”
“對方又不講座,有啥好奇的?”
“哥們,看來你對歷史系的小師兄,一無所知啊。”
“啥情況?”
“開學典禮,周校長就曾經點名過對方,咱們北大今年年紀最小的研究生,古建保護協會的會長,咱們北大的風雲人物,前段時間,在圖書館大草坪吉他彈窗都引起數百個學生圍觀,多首詩歌在咱們北大校內流瘋傳,我們中文系的女生都人手一本他的詩歌手抄本,你竟然不認識他?”
“原來是他啊。”
被旁邊中文系的哥們如數家珍的點出歷史系小師兄的事蹟,金海峰也終於反應過來了。
原本路過打醬油,湊過來看熱鬧他,突然就捨不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