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看點資料,明天見。
中國國家博物館(英文:NationalMuseufChina),簡稱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國博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2013年末,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100餘萬件,展廳48個。
國博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2012年遊客接待量達到537萬人次,2013年達到745萬人次。
2018年3月,國博取消紙質門票,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進入參觀。2019年4月10日重灌開館。國博同時還宣佈了4月11日將在國博舉辦的三場活動&ash;&ash;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殊方共享&ash;&ash;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ddot;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新書首發式。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原有建築建於1959年,是新中國十大建築之一,坐落於北京***廣場東側,緊鄰紫禁城。2004年初,共有包括福斯特、KPF、OMA以及赫爾佐格德梅隆等事務所在內的10家著名國際建築事務所獲邀參與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設計競賽,馮&ddot;格康,瑪格及合夥人建築師事務所(g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聯合參賽,並最終在第二輪勝出,贏得了專案的設計委託。
最初的設計構想為拆除現存博物館建築的中央大廳部分,以黃銅板作為外飾面的飄浮屋頂覆蓋於原中央大廳被拆除後產生的巨大的空間&ash;當時稱之為博物館廣場的上方將舊建築和擴建部分連為一體。
博物館的主要展覽空間位於巨大的屋面之下、博物館廣場之上,享有眺望北京城內各名勝景觀的美好視野。
在所有10個方案中,我們的方案是對原有建築拆除最少的,不僅保留了北、西、南3個主要立面,而且也保留了大部分東立面;在新建的部分,建築採用現代、簡潔的手法與老館形成對比。
這種對新舊建築的處理手法是歐洲建築師通行的做法,無論是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是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的改擴建,建築師均採用了強烈對比的方式來處理新舊建築之間的關係。 @
新建築透過具有時代特徵的材料、色彩、構造等留下當今時代的痕跡,而不是修新如舊。但這種在對比和協調關係中更加偏重對比反差的手法在方案深化階段受到了中國建築專家的質疑。
當時,北京幾個重要的公共建築以突兀的造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論和批評,大家擔心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會重蹈覆轍。
在接下來的多輪對話交流中,我們逐漸認識到,進行一個處於如此重要位置的歷史性建築的設計時,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中國人以自己的文化傳統、思維習慣和哲學思想來理解、接受這個建築,而中國文化是非常講究和諧與協調的;同時,作為有5000年燦爛文化的國家需要在展示自己文明的殿堂中表現出中國建築的傳統,新館應該是中國的、現代的、符合一個文明古國和世界強國地位的。為此,設計小組對老館和紫禁城進行了多次仔細的參觀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創作的靈感。透過與館方以及中方專家的合作對話,反覆論證,方案几易其稿,最終確定了設計目標&ash;擴建部分應與保留建築協調一致,與此同時新舊建築形象一目瞭然,從而展現建築本身在歷史程序中的發展演變。
原有建築南翼為中。
國曆史博物館,北翼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兩座博物館建築在功能佈局上被一分為二,涇渭分明。改擴建工程的目的為透過一個置於中央的空間元素將兩個功能區合二為一,促成一個宏偉莊嚴的綜合體&ash;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條長達260術走廊作為建築的中央交通空間貫通南北。長廊正中位置擴充套件成為一座主入口大廳(即西大廳,原有建築的柱廊大門得以保留,加強了國家博物館與其正對的***廣場之間的聯絡。主入口大廳的面積與中標方案相比有所減小,這個建築面積達8840的大廳可作為門廳以及多功能廳使用,同時結合設定了各種為參觀者服務的功能設施,如咖啡廳、休息室、書店、紀念品出售以及衛生間等。
主入口大廳的內部立面設計依據中國古代建築一屋三分的理念發展而來。一個石材基座托起木質結構的牆面,其上的屋頂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中的藻井模式。地面和基座各層牆面的鋪裝採用了產自國內的花崗岩,與藝術走廊內的木材牆面相得益彰,在賦予主入口大廳磅礴氣勢的同時又營造出了一個舒適溫馨的空間氛圍。
國家博物館的主入口位於西側,主入口大廳在原有建築南北入口之間首次建立了聯絡。這個巨大中軸長廊為參觀者清晰地界定了方向,並由此連線了整座博物館近2萬的公共空間。主入口大廳的規模符合***廣場以及博物館建築本身的宏大尺度,這裡預計每年將迎接800~1000萬名參觀者。
博物館空間以當代建築語言對中國傳統建築元素進行了嶄新的詮釋,大廳內的寬大臺階讓人聯想到僅咫尺之遙的紫禁城宮殿之前的巨大基座。老館建築面對***廣場的西側入口及柱廊被保留下來,而新建部分採用一組纖細挺拔的方柱刻畫出國家博物館莊嚴的形象:這裡借鑑了中國古代廟堂和宮殿建築簷柱的營造法式,立柱由橫樑相連線,屋面安置於其上。西立面立柱與屋面之間結構模仿了中國古代營造法式中的鬥,對向外伸出的屋簷起到了支承作用。這裡的鬥是一種輕盈的支承構件,由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為,與之間的方形墊木為鬥。
主入口南北兩側呈對稱狀設有兩個庭院,不僅是對老館原有庭院的繼承,也為新建部分特別是藝術走廊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
博物館的屋頂由略帶弧度的古銅色金屬鋁板覆蓋,是對紫禁城宮殿群和老館建築金黃色琉璃瓦屋面的重新演繹。
建築屋頂的疊加退階設計借鑑紫禁城殿宇重簷廡頂,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廣場西側人民大會堂的屋面樣式,但其區域性細節與建築材料均富有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