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章節,不要訂閱,家裡的貓丟了,找貓中,今天一個字沒寫,爭取明天六點前寫完,諸位晚安!
這節課,俞先生並沒有人讓蘇亦起來回答問題。
而是他講蘇亦聽。
唯一的互動就是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
蘇亦也不需要站起來長篇大論的說,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這是蘇亦喜歡的節奏。
啥都不用幹,單純的聽講,就很美好。
不過快下課的時候,俞先生也給眾人推薦一些論文。
比如:洛陽澗濱東周城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2
駒淨和愛.邯鄲:戰國時代趙都城址的發掘.東京:東亞考古學會,1954.
北大、河北文化局邯鄲考古發掘隊1957年邯鄲發掘簡報考古.考古,195910.
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探,考古學報1965.1
臨淄齊國故城勘探紀要,文物1972.5;
……
發掘簡報不算太多。
因為建國以後,關於戰國的都城城址發現的並不多。
日後,也會陸續發掘當中。
不過那都是八十年代以後了。
這些論文,蘇亦有些看過,大部分的都是沒看過。
比如洛陽澗濱東周城址發掘報告,蘇亦是看過的。
要研究洛陽東周王城,這份報告是沒法忽略的。報告後面的附錄上還有夏鼐先生的批語。
這篇論文,早在之前,蘇亦到粵博實習,楊式挺先生跟他分享當年到洛陽參加考古所的培訓班經過的時候,蘇亦就已經翻閱。
再次看到俞先生把他列出來,蘇亦有些感慨,學業上的每一個積累,在未來都會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回饋。
此外,就是燕下都遺址。61年的時候還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保單位。
燕下都是戰國中晚期燕國都城。1949年之前有過調查及小規模發掘。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首次考古調查,之後一系列勘察發掘相繼展開。
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探,這份報告早在1965就在考古學報發表,這也是研究燕下都故城必讀發掘簡報。
此外,還有中山靈壽城。位於平山縣三汲鄉。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桓公始建,公元前296年滅於趙。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之後陸續展開。
說到河北,大家都習慣性說燕趙之地。
提到燕下都遺址,肯定少不了趙邯鄲故城。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迄公元前228年為秦所滅。考古工作始於1940年日本人對趙王城的勘察發掘。
20世紀50年代後期,河北文物局文物工作隊對邯鄲故城進行初步調查與勘探,不過這部分給調查報告趙都邯鄲故城調查報告,知道84年才在考古學集刊發表。
嚴重滯後。
到了70年代初發現大北城,這部分報告也是八十年代整理出來,所以俞先生只是簡單提及,並沒有列出發掘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