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先生沒來之前,蘇亦曾經對比過,他跟蘇秉琦先生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講義有何異同。
蘇秉琦先生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講義跟俞先生72年以後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的講義,在框架上沒啥明顯改變但在內容上卻有了明顯的改變。
比如第一章,依舊是戰國、秦兩個歷史時段。
但內容確實做了一些調整。
光說還看不明白,但對比兩本講義的目錄,就比較清楚了。
蘇秉琦先生版本,第一章戰國、秦:一、文化特徵與材料分期;二、鐵器的使用和農業;三、手工業;四、商業;五、軍事;六、城市和社會生活;七、埋葬;八、文化藝術。
俞先生版本,第一章戰國、秦:第一節,冶鐵術的發生及其作用;第二節,列國城市的發展,第三節,埋葬制度反應的社會變革;第四節,青銅手工業的發展和楚國漆器工藝的表達;第五節,商品貨幣發展的標誌——金屬鑄幣的流通。
僅僅對比兩個版本的講義,就可以看出來兩位先生的治學風格。甚至可以從這些都可以窺探出一些學術思想的端倪。
瞭解蘇秉琦先生的人,都知道蘇先生的學術思想的核心就是型別學。
型別學方法早已被蘇秉琦推演到極致,由分析一種器物(瓦鬲)到一種考古學文化(仰韶),再由中華文化的六大區系型別到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辯證法,運用得至臻純熟,業已達到其頂點。
蘇先生最開始研究型別學的著作就是1948年,發表的《瓦鬲的研究》,從瓦鬲研究再對各種文化分割槽研究,再到後來的區系型別理論再到中華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的說法,型別學的研究貫穿始終。
蘇先生的弟子,張培忠先生後來選取了六個標誌性事件對中國考古學史進行分期,這六個標誌分別是:
1.1921年,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發掘。
2.1931年,梁思永揭示的後岡三疊層。
3.1948年,蘇秉琦發表的《瓦鬲的研究》。
4.1959年,夏鼐發表《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定名問題》。
5.1975年,蘇秉琦《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型別問題》學術講演。
6.1984年,蘇秉琦發表《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試論當前考古工作重點和重大課題》講演。
六個標誌時間,將中國考古學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基本上以1015年為一個發展階段。這個分化中,蘇先生的文章入選三篇,佔有一半,個人主觀性極強。
凸顯出來蘇先生在新中國考古學的地位。
也可以從這些時間中,窺視到蘇秉琦先生學術思想的核心所在——型別學。
那麼迴歸到俞先生。
從他版本的講義,又能夠看懂什麼東西呢?
能夠看出來的東西還是挺多的。
冶鐵技術,沒啥好說的。
列國城市發展,也屬於城市考古的範疇。
然而,回到第三節,這裡面的內容就很明顯了。
建國以後,國內考古界也開始提倡要建立馬克思主義考古學。
何為馬克思主義考古學?就是馬克思理論指導下的考古學。
這個方面,就需要從社會關係入手,因為社會關係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早年間,蘇先生就因為研究瓦鬲陶器這些器物學受到衝擊,說他研究考古學只搞物研究人。
那麼研究人,就要從社會關係開始。
所以早年間,俞先生對考古學的研究也沒有脫離馬克思主義的範疇。
後來俞先生有一本書《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就是他關於社會形態研究的成果總結。不過這本書在學界內,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