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先生在臺上板書,大家在臺下聊天,怎麼感覺都不對勁。
看到蘇亦開始埋頭奮筆疾書的時候,其他的同學也意識到不對勁了,也紛紛埋頭做筆記。
其實,這個年代的筆記尤為重要。
在沒有其他參考書,PPT課件的情況之下,筆記的作用太大了。
如果繼續從事考古工作的話,這些筆記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未來被分配到大學當老師的話,這些筆記可以說就是武功秘籍。
其實不止蘇亦做筆記,就連許婉韻他們仨也都做筆記。
許婉韻跟馬世昌的筆記則是挑自己喜歡的部分寫,而姚華山跟蘇亦一樣,都需要老老實實做,前者本科不在北大讀,後者壓根就沒讀過本科,所以想要跟馬世昌還跟許婉韻一樣,可以拿自己學生時代的筆記來對比不可能。
尤其是馬世昌,63年從北大畢業,十多年過去了還保留著當初的講義跟筆記,蘇亦在宿舍翻看他當時的筆記,都感慨不已。
用馬世昌的話來說,就是捨不得丟。
跟他習慣性坐在第一排捨不得換回後排一樣,重回北大讀研,對於老馬來說有太多的捨不得。
估計這種情況下,擱在許婉韻的身上,也差不多。
那麼在有講義的情況下,宿先生還在黑板上板書?
都寫個啥呢?
自然就是各種文獻了。
要把宿先生每一節課開頭列出來的文獻目錄整理出來,都可以編著一本文獻目錄籍了。
那麼宿先生有沒有特意整理過相關文獻目錄籍呢?
還別說,真有。
比如後世出版的宿白講稿,就有《漢文佛籍目錄》,漢文佛籍量大類多,講稿用高度精練的文字介紹歷史上重要的漢文佛籍目錄、編排方式和發展脈絡。學習漢文佛籍,這本書就是必讀物。
之前得知蘇亦要學習梵文的時候,許婉韻當時還打趣他說,“宿先生在漢文佛籍方面有那麼高的造詣,你不跟他學,反而跑去學梵文,你小子是想超越宿先生啊。”
超越宿先生?
這可能吧?
不可能。
宿先生受到的是最正統中國史學訓練,從小讀古文長大的,對於蘇亦來說,讀研究生以後,讀古文都還吃力,憑啥超越宿先生?
不僅如此,宿先生從事考古研究和教學工作逾一甲子,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又在石窟寺、佛教建築、版本目錄等方面專有所長。
全面超越宿先生,想都別想,區域性超越,蘇亦或許有可能。
很快,宿先生結束在黑板的板書。
臺下的學生抄著抄著,就傻眼了。
看著黑板上寫著密密麻麻的文獻書目,臺下的學生滿臉茫然。
等他們反應過來,終於有學生髮問,“宿先生,這麼多書,我們根本看不完啊。”
“是啊,宿先生,這些書太多了,我們一個學期要都看著這些書,其他課程怎麼辦?”
“好多書,我們都是第一次聽說過,宿先生,可不可以少看一點啊。”
看著寫滿了一大黑板的文獻書目,臺下的學生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