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就是精力旺盛。
擱前世,別人一定懷疑許婉韻在開車。
現在嘛。
蘇亦相信應該事這姐們的真實想法。
翻看那麼多書,有時候,不僅是精力的問題,還需要極大的毅力。
北大圖書館還大,研究生又有特權,可以直接進入書庫看書翻書。
一些沒有出版的書籍,北大圖書館再大再豪華,也沒轍。
這個年代,除了一些個別的學者專注之外,關於魏晉南北朝的史料,在北大圖書館都能找到,並且還很多。
一些珍貴的文獻,也都可以借閱到,蘇亦精力再好也是個人,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到面面俱到,啥資料都去翻。
而且也沒有必要。
僅僅是陳寅恪、週一良和湯用彤三位先生關於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史料就足夠他啃了。
更不要說,還有相關文獻。
二十史裡面這段歷史朝代就就有十本,唐時,《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十部正史合稱“十史”。
蘇亦要是有功夫,繼續翻開這些史料,都夠他看好幾年。
不過二十四,他已經拿來當工具書,對照著相關專著,然後翻書。
他學的終究不是歷史學,而是考古學,史料翻再多,都是為了這個歷史時段考古服務。
宿先生的相關文集,《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還沒有出版。
如果出版的話,想要了解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從這本書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解答。
宿白先生在中國考古學界是位開創正規化、建立體系的大家。這本《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歷史時期考古學的代表作品,呈現了宿白先生對這一歷史階段考古充分而縝密的思考。
全書透過古城沿革發展、墓葬形制變化、寺院遺蹟佈局等多個角度,對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的典型考古素材進行了科學的整理——從“古今重疊型城市”長安與洛陽、到宣化遼墓中張家的興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銀瓶、青州龍興寺的窖藏、山西永樂宮的壁畫,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蟲廚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貫之的考古實踐與歷史、文獻互證的方法,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個分類、分期明晰的體系,提出了許多有分量的觀點,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與方法的問世,影響並指導了大批之後的考古工作者。
不過這本書大部分文章都是78年以後寫的,78年前,根本就沒有這個條件做相關的考古發掘保護工作。
前世,蘇亦買了套三聯·宿白集(六種)。之所以,購買宿先生這套書,不是因為他前世研究的方向跟宿先生重疊,完全是因為有一次噹噹網打折,滿五百減半,所以花了兩百多,蘇亦就把《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中國石窟寺研究》《白沙宋墓》《宿白講稿上、下冊》《藏傳佛教寺院考古》購買到手。
有時候,買什麼書,不在於自己要看什麼書,很多時候,買什麼書完全取之於網上哪些書做活動。
重回這個年代,蘇亦覺得自己之所以會選擇成為宿白先生的研究生,這套書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要感謝自己跟宿白先生的緣分的話,噹噹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宿白集中的幾本書,光看名字就知道講述著什麼內容。
唯一,讓人有些蒙圈的就是《宿白講稿》這兩冊書。
其實這兩冊數是原文物社“宿白未刊講稿”系列,輯錄了宿先生的六種講稿,分別為《張彥遠和〈歷代名畫記〉》《漢文佛籍目錄》《中國古建築考古》《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蹟:3至8世紀中國佛教考古學》《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本次出版將分為上下兩冊。相對於論文而言,這些講稿雖經宿先生反覆修改,但基本用的都是講課時的語言,更容易領會宿先生考慮問題的思路。
所以,以前蘇亦沒事幹就翻這本書,假裝自己可以坐在北大考古系的課堂上聆聽大師的教誨。
講稿上冊,收錄講稿三種,均為80年代前期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開課授業編撰的講稿,晚年整理成書刊行。
三部講稿凝聚了他在佛教考古、佛教文獻以及考古發現所見中外文化交流領域中的豐贍成果,內容龐博精深,圖文結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豐富、詳實的歷史考古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