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燈塔,想要登頂,幾乎不可能。
那因為燃燈塔,壓根就不合適登。
那麼博雅塔呢?
就方便多了。
博雅塔終究不是老式的佛塔,整座水塔除基座部分用石之外,其餘部分全部為鋼筋混凝土。與燕大時期的諸多建築一樣,西方的建築方式包裹在中國古典建築外形之下,這種建築方式,有一個極為高大上的名詞——中西合璧。
說是登頂,其實博雅塔是沒法登頂的。
因為塔頂修有水池。這個才是水塔的關鍵部分,也是博雅塔最初的作用。
但登上臺階最高階,也是一種極為難得的體驗。
塔裡面是一圈一圈的樓梯,順著往上走,每層都有窗戶,能看到外面的景色。走到倒數第三層的時候,往下看就能看見水井了。
這口水井,也就是水塔抽水的源泉。
好幾個傢伙朝著低下觀看,都忍不住雙腿打顫。
一路上,蘇亦就跟導遊一樣,跟著大家分享各種趣聞。
“你們啊,得感謝考古專業以及宿先生,不然,這輩子想要登上博雅塔基本上是沒有機會了。”
“小師兄,沒有那麼誇張吧?”
蘇亦點頭,“就是這麼誇張,咱們北大進入燕園後,為防止有人胡寫亂畫,博雅塔周圍還建立了一圈圍欄,登臨博雅塔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其中有一位前蘇聯的經濟學專家、校長顧問古瑪青科教授在1954年遊覽校園走到未名湖畔時,一再表示想登上博雅塔去看看。陪同的經濟學院老師在請示了當時校辦主任王榮宅老師獲得批准後,與蘇聯專家、王榮宅主任和一名翻譯四人進入了博雅塔。”
蘇聯專家都要申請,普通人登塔的難度可想而知,也就是十年事件,秩序被破壞,蘇亦他們才有此得天獨厚的機會。
“你想啊,當年蘇聯專家燈塔都如此困難。普通的北大學子想要登塔就更加困難了。這種機會一生難有,不信,你們問馬師兄。”
馬世昌點頭,“你們小師兄說的對,到博雅塔上課,是咱們考古教研室好不容易向學校爭取來的機會,每一屆學生也就只有一次的機會登塔。估計未來的師弟師妹們,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畢竟,外面的塔基胡寫亂畫太嚴重了,博雅塔的管理肯定會越來越嚴格。”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蘇亦跟馬世昌都沒有說,那就是世人不患寡而換不均。
塔基的塗鴉都有“北大沒什麼了不起”的字樣。
在北大校內呢?
考古專業的學生就這麼珍貴?
憑啥他們能登塔,而我們不能登塔?
如果這個口子一旦放開,博雅塔就真的要按照觀光電梯了,但是這個可能嗎?
不可能。
而且,蘇亦對這種趨勢最為清楚不過。畢竟後世,博雅塔就已經列為文物納入保護範圍。
想登博雅塔?
沒門。
誰能突破鐵欄、鐵鎖、鐵門、鐵梯的阻礙,登臨博雅塔則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情。除非你是維修工人。
也就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才有這樣的幸運的事情降落到在場眾人頭上。
說到這裡。
就有學生抱怨。
“要是升降梯,就幸福了。”
蘇亦笑,“這個想法,不止你有,早在建塔之處,燕大的師長就想到了。在燕大建設時期,包括博晨光在內的很多人都號召在水塔頂部開窗,以便於登臨者俯瞰觀景,甚至一度有在塔內建兩部升降梯的建議。最終由於資金問題,升降梯的建議最終被否決,但還是建造螺旋鐵梯,恩,也就是咱們現在走的。名義上為了方便上塔進行檢修的工人。其實,並非如此,還是為了普通人登塔提供一個可能。不過國內的水塔大部分都是那種伸直的鐵梯,就是雙手扶著攀爬的直梯,我們老家的水塔都是這種直梯。如果真弄直梯在裡面,咱們別說女生登塔,就是男生都覺得頭暈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