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在《住的夢》裡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十月四日,蘇亦正式到北大報到。
今年的銀杏葉子似乎比往年都黃的要快一些。
北大的各大校門都拉著紅色的橫幅標語歡迎著新生報道。
蘇亦在新會待了大半個月之後,又返回廣州待了大半個月,期間,還去了中大康樂園拜訪梁釗韜教授,遺憾的是商志譚教授下考古工地了,沒有他引薦,蘇亦不好冒然去拜訪商承祚商老,只能遺憾,下一次有機會了。
他去中大,也不僅僅是拜訪梁釗韜教授,還順帶給白槿她們送去考研資料,以供她們備考明年的研究生,至於能不能考上,就看她們的努力程度了。
難得空閒一個月,在新會的時候,他也沒閒著,新會的歷史古蹟並不少,週末的時候拉著自己以前初中的同班同學,到處亂跑,誰讓他重生一個15歲的小孩呢,身邊的夥伴,也只能是一般高中生。
也只有脫離新會,其他人才把他當做一名北大研究生來看待。
複試的時候,有陳飛全程陪同,報道的時候,陳飛也沒有缺席。
甚至中途的時候,錢立群也上了同一趟火車,這一下可熱鬧了,因為,錢立群身邊也不是一個人,還有一個短髮姑娘,熟悉之後,才知道姑娘是雲南來的,還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張繡予。
前世,蘇亦就是在雲大讀研,在雲南待的時間並不短,對雲南的姑娘有種天然的親切感,所以當張繡予說自己來自於雲南的時候,一來二去就聊上了。
所以,這一次報道,蘇亦他們隊伍終於有個姑娘了,不再是前來複試的時候,一水的糙漢子。
而且,跟上一次他們獨自來複試不一樣,這一次新生報道待遇好了不少,北大方面還安排校車在火車站等候,還設定了火車站迎新點。
之所以有次待遇,還是因為3月份的時候,新生報道除了不少亂子,校領導吸取教訓開始在火車站汽車站增加迎新點,還特意從北京汽車公司租賃汽車接送新生。
一下子,讓這些新來報道的北大新生對北大充滿強烈的身份認同感。
要知道78年的時候,校車接送,可並不像後世那樣形成慣例。
甚至,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都是要擠著公交前來報道的,結果,才過半年,待遇就提升了不少。
沒有錯,78年高考的學生是10月份開始報道的,整個北京高校都放在了十月份。
距離77級考生,也不到六七個月的時間。
今年三月份的時候,77級的學生才開學,結果,78級的學生10月份就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習慣把這兩屆畢業生稱為7778級。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史無前例的存在。
這樣一來,這兩級學生畢業時間就特別亂。
不過誰也不在乎這些。
前來報道的新生,剛下校車,就迫不及待地站在湧向北大迎新站,甚至,讓蘇亦覺得不可思議的,竟然有學生拿出相機站在迎新站下面給別人拍照。
這就有些恐怖了。
到底啥家庭啊。
這年頭出門報道就攜帶照相機了。
蘇亦也感慨,“敢情新生報道,要照相的傳統,這個時候就有了啊。”
旁邊的錢立群,問,“蘇亦,你在說什麼呢?”
蘇亦搖了搖頭,“就是感慨,到底啥家庭才可以買得起相機。”
錢立群說,“咱們北大,啥家庭的學生都有,不用覺得奇怪。”
說著他不打算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說,“咱們先陪小張去報到,然後,再處理咱們的事情,沒有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