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都市言情 > 我在北大學考古 > 第042章:稻作起源之華南說

第042章:稻作起源之華南說 (第1/3頁)

蘇亦之所以選擇稻作遺址作為研究,並不是一時興起,主要是跟楊式挺有關。

楊式挺的研究,除了嶺南地區新石器考古,還涉及秦漢考古以及地方誌,同時,他也是廣東農業考古的先行者。

從農業考古方向入手,對於蘇亦這樣的後學來說,更能實現彎道超車。

畢竟,新石器分期,陶器研究,墓葬研究,這些研究都已經被前輩走在前面。

而中國的農業考古,直到八十年,中國農業考古之父陳文華創辦了半年刊《農業考古》,農業考古學才逐漸稱為一門新的學科。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辦公室內,楊式挺望著蘇亦,神情意外,“說說,你是怎麼突然選定稻遺蹟作研究方向的?這畢竟跟宿白先生的研究範圍是不符合的。”

蘇亦說,“我從小在農村老家長大,前幾年還經常下地割稻穀,從小對稻穀有著深厚的感情,咱們國家也是農業大國,稻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覺得從稻遺蹟入手瞭解石峽文化也是不錯的角度,而且,我之前翻看論文,國內很少有學者從農業考古方面論述史前文化。”

聽完這話,楊式挺更加吃驚,“農業考古?你認為農業考古是一個值得深入的考古方向?還打算作拓荒者?”

他多少吃驚蘇亦的野心。

眼前的小傢伙才多大啊。

就打算引領一個考古分支的走向了。

難道現在的北大學弟,魄力都這麼大了嗎?

蘇亦搖頭,“不算吧,國內應該有不少學者已經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只是不算太深入,畢竟農業考古這邊還沒有專門的學術期刊,算不上一門學科,但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再過幾年,農業考古這方面會好很多。”

楊式挺說,“我記得咱們北大的師長,鮮少有人研究農業考古的,畢竟這個方面更加偏向農業史,主要研究的學者基本上都是農學院的,如果你真想從水稻起源方面入手,你可能需要到農學院去拜訪相關的老師了,而且,還需要翻看不少關於生物學、水稻栽培學的資料,甚至農業史料也需要收集,一會,我給你列一個書單一些文獻,你可以觀看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話,咱們去中大或者農學院去拜訪相關的前輩,應該會給你不少的啟發。”

楊式挺並不是對稻穀起源問題毫無關注,所以,當蘇亦確定了自己的想法,要作石峽稻遺蹟研究的時候,他直接就給蘇亦列出必讀書單以及相關論文。

比如中大丁穎教授主編的《中國水稻栽培學》,1961版。

《稻作物科學論文選集》,農業出版社,1959年。

比如,郭老主編的《中國史稿》。

至於論文就多了。

比如彭如策的《我省栽培稻穀的歷史有多久?馬壩發現新石器時代稻穀》,南方日報,1961年10月28日。

莫稚的《五羊城傳說新解——從一團炭化稻穀談起》,羊城晚報,1962年2月25日。

甚至,還跟蘇亦推薦了相關文獻,因為廣州一些漢墓之中,也有稻穀、慄、黍等糧食作物的發現。

可以讓蘇亦去作一些對比。

這一下子,蘇亦就有活幹了。

能夠在那麼短時間內推薦那麼多專著跟論文集給蘇亦觀看,要說楊式挺對石峽稻遺蹟沒有一點想法,蘇亦打死都不信。

而他之所以選擇這個稻遺蹟作為切入點,看重的就是這一點。

這個做法有點雞賊跟討巧,但也是蘇亦接觸石峽文化的時候,就多出來的想法。

有了書單跟相關論文推薦。

剩下就是蘇亦的事情了。

首先要找書,收集資料。

書本還好,書店沒有就去圖書館找,麻煩的是論文,跟後世直接從知網下載不一樣,還要一一地去翻找。

想要收集到所需要的論文,在沒有論文目錄索引的情況之下,是一件很瑣碎的事情。

寫論文,沒有引用,跟民科考古有啥區別?

好在,這些也只是瑣碎,並不困難。

因為,這年頭圖書館或者資料室都有意識的儲存報紙跟相關書刊雜誌。

其實,大部分的資料省博的圖書室都有。

書架上是書刊雜誌都都擺得整整齊齊的,基本上購買訂閱的書刊雜誌都會保留。

甚至報紙也是如此。

最新小說: 大佬,求救命 從撿漏開始成為首富 一首孤勇者,破獲佤邦大案 真以為隔著網線逮不到你? 重生之鎏金年華 戀上青梅這件事 病嬌小壞寶,大叔嬌養成癮 和偏執影帝組cp後,女帝火爆娛樂圈 滄海揚帆 天下藏局 颯翻選秀綜藝,大唐小祖宗掉馬了 巨浪!巨浪! 我翻拍真沒想超過原作啊 分手後我成了娛樂圈當紅巨星 華娛從仙劍開始 和頂流前任上求生綜藝後我爆紅了 黑的顏色 全網黑導演直播中:她又封神了 驚爆,我在離綜上和前夫狂撒糖 護國戰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