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亦暫時打住對南越王墓的想法,沒有省府的推動,就算他真的說服了楊式挺,僅以省博的力量很難發掘這樣的大墓。
畢竟整座象崗山頭全部為一個單獨墓葬所有,墓葬是將象崗挖空,以山為陵而建。
這種巨大的考古發掘工程,沒有強力部門推動,僅僅是地方考古部門牽頭是很難完成的。
在象崗山轉悠一圈,蘇亦就跟沈明離開,繼續下一站。
下一站是五仙觀的嶺南第一樓,
在穿過五仙古觀後殿,就看到一幢硃紅色的古樓,這就是嶺南第一樓。
之所以被稱為嶺南第一樓,是因為它建得早,個比鎮海樓建得還早七年,以17.5米的高度成為當時嶺南建築的第一座高樓,因此被稱為“第一樓”。
跟被稱為天下第一樓的黃鶴樓相比較,嶺南第一樓真不高,也就兩層高。
但,在羊城卻名聲在外。
此時的五仙觀,沒有後世的大修,有些破舊,卻多了幾分仙風道骨的氣息。
蘇亦在這裡畫了幾幅建築素面圖,按照慣例拍攝照片,然後離去。
第二天,則去了光孝寺跟蓮花山古採石場。
光孝寺是第一批國保單位,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光孝寺是嶺南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古剎,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
高僧慧能曾在該寺的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高僧鑑真第五次東渡RB時,被颶風吹至海南島,然後來廣州,也在此住過一個春天。
其實,光孝寺跟省博的淵源很深,在省博老館沒建成的時候,省博就是在光孝寺內的,直到58年省博建成才搬遷。
光孝寺的故事很多。
文物史蹟更多。
大雄寶殿是東晉的。
洗缽泉是南朝時達摩開鑿的。
瘞發塔、石經幢是唐朝的。
千佛鐵塔是南漢的。
甚至還有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蹟遺物。
這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
如果不是時間有限,蘇亦都可以在這裡待一整天。
其實,這個時候,光孝寺還隸屬省博,不少的省博職工都住在光孝寺裡面,除此之外,省博對光孝寺的宣傳不從佛教出發,而是把定性為古建築去宣傳,強調它在佛教史上的作用,宣傳效果不錯。
所以,後來光孝寺被移交給宗教管理部門,對於省博的打擊挺大的。
他的導師宿白先生可是國內佛教考古第一人,對佛教建築有著極深的造詣。
之前,蘇亦都是在瞎逛。
唯有佛教建築,佛教考古才是他研究的專業方向。
當然,宿白先生對石窟寺的造詣更深,傳統的佛教建築跟石窟寺相比較,終究差了一些沉澱。
不過,他現在還沒正式進入北大,宿白先生對他也沒有過多要求。
這樣一來,蘇亦隨便浪。
除光孝寺,六榕、海幢、華林寺蘇亦也都跑個遍。
廣州四大叢林,一個都不缺。
甚至,他還跑去蓮花山觀看古代採石場。
他不是研究地質學的。
過來這邊,純碎是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