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研所的全稱,廣東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也就是後來的農科院水稻所。
前身,就是丁穎教授於1930年創立的原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場址就是在石牌村。
之所以在石牌,主要是當年中大遷往康樂園之前,就是在石牌舊址,也就是現在的五山站旁邊的華工與華農校本部。
這也是為什麼,華工會有中山先生雕像的原因。
而,中大當年的農學院就是現在華農所在地。
這兩校,還儲存著不少老中大的建築群。
前世,蘇亦經過華農的時候,周邊還有一大批農田種植著水稻。
再次跟沈明過來糧研所,這一帶,水稻更多了。
陽光正好,一眼望過去,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田間都種滿了禾苗。
蘇亦才意識到,六月下旬,該是晚稻的播種時間了。
拿著介紹信去糧研所找錢詠文的時候,對方正在稻田之中插秧。
沒有錯,就是親自下到水稻田裡面插秧。
說實話,這種見面方式跟見面地點,完全出乎了蘇亦的意料。
然而,想想也是在意料之中。
研究水稻的,在稻田,要插秧,這不是很常見的事情嗎?
袁老九十歲還在三亞的水稻基地視察工作,更何況是正值巔峰的錢詠文。
所以,等蘇亦說明來意,錢詠文的的一句話就是,“會不會插秧?”
當蘇亦點頭的時候,錢專家就很不客氣的說,“那一起來吧。”
這口吻跟喝酒的時候恰好碰到,添個杯子那般隨意。
如此的不客氣,讓蘇亦哭笑不得。
好在蘇亦也不矯情,擼起袖子跟褲腿,就開始下地。
對於廣東人來說,插秧不是多陌生的事情,尤其對這個年代的年輕人來說,插秧是基本技能。
這年頭,誰沒上過山下過鄉啊。
甚至,城裡的年輕人也才從知青點回來沒多久,所以,稻田裡面除了錢詠文這樣的中年男子之外,還有不少穿著得體的年輕男女,一時之間,蘇亦跟沈明倆人的裝扮也沒有多稀奇了。
水田插秧跟旱田插秧是不太一樣的。
學者插秧跟農民插秧也是不一樣的。
而,錢詠文這一幫人,一看這架勢,就是插秧老手。
直接用麻繩拉了間隔,開始先用禾苗分割成一個大行,然後留著中間的間隔。
然後一個人負責一個大行。
甚至,不需要錢詠文說什麼,蘇亦接過秧苗就插秧。
這樣一來,沈明也傻眼了。
他陪著蘇亦過來,就是想偷懶,不想幹活的。
沒有想到好好的閒差卻變成上門來插秧。
早知道要插秧,他才不會過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