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遺址中,在最下層(前石峽文化層),發現有經專家鑑定的“木骨泥牆長屋”遺蹟及距今4000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遺蹟。
要研究石峽稻遺蹟,就要直到石峽遺址的所在位置。
石峽遺址是一處丘陵地帶的山崗遺存,面積約三萬平方米,海拔高度約62米。
這麼說,有些點書面語。
通俗來說,就是在一個小山丘上發現的石峽遺址。
所以,它既不是平原,也不是河谷。
然而,之所以在石峽遺址發現稻遺蹟,也跟石峽遺址的位置有關。
遺址周邊就有三條河流。
北面的馬壩河,東面的漠溪、曹溪,三條河流匯合後,流入了北江。
恰巧,北江就是珠江的支流。
這一帶,兩岸是一片比較低平的農田。數百年來,這裡是聞名的“馬壩油粘”稻的重要產地。
從周邊的地理環境來說,就已經為人工栽培水稻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優勢。
目前,蘇亦還沒有去過石峽遺址實地考察。
但,大致的資料已經翻看了不少。
甚至,吳振華也給他提供了不少的幫助,直接帶他去庫房觀看出土稻碳化米粒不說,還跟他介紹不少關於出土石峽稻遺蹟的情況。
“石峽遺址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層,每一層都對於不同的時代,在中下層以及中下層的不少墓葬裡,都發現了栽培稻遺蹟。發現於文化層的稻遺蹟有兩種情況,哪兩種情況知道吧?”
吳振華一邊帶觀看出土稻作物一邊跟他講解。
這是師徒制中師父帶徒弟的常用方式。
在課堂中,這種一對一的基本上不存在的。
嗯,至於身邊的沈明,則被大家忽略了,這貨都是過來湊熱鬧的。
吳振華的提問很隨意,蘇亦作答卻很充分,“我之前已經看過資料,楊主任也跟我說過一些情況,所以大致知道一些,稻遺蹟主要有一部分是儲存於灶坑和窖穴內。”
吳振華點頭,“確實如此,例如,眼前的燒土硬塊,就是出自於編號為T3[2]一個灶坑中,就見有稻穀殼。”
考古發掘,墓葬、探方、炕位什麼的,都會有標註編號。
比如墓葬,一般都是M開頭作編號,而探方則用T來作編號開頭。
而剛才吳振華口中的編號為T3[2]的坑位,翻譯過來就是探方3中層的坑位。
這種發掘編號登記,是考古工作的慣例,蘇亦不陌生。
而,探方,對於考古人來說,是熟悉不能再熟悉的一個術語了。
考古發掘,基本上就是從探方開始。
大部分人看到考古發掘現場,都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土炕,然後有人拿著手鏟在坑壁中不斷的刮蹭掉泥土。
這些土坑,其實就是探方。
這些常識,不需要吳振華跟蘇亦去解釋。
吳振華更加不會去主動解釋。
一個北大考古研究生要是不知道探方是什麼東西,那就真見鬼了。
然而,這種問題還真有人問了。
比如沈明,“蘇亦,你知道探方是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