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恆把問題拋了出來。
高銘必須接棒,誰讓他剛才Q了對方呢。
“看得出來,大家對甲骨文對王國維先生都挺好奇,那麼我就先拋磚引玉吧。”
“說到甲骨文,必須要說到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和郭末若。然而,甲骨文的發現卻是劉鶚跟王懿榮。”
“王懿榮是個奇人,憑藉著一己之力讓龍骨論斤賣變成論字賣,而且一個字就相當於當時一頭豬的價格,王懿榮應該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價值並且大量收藏龍骨的金石學家,不過他後來投井自盡才有了後來的第一部甲骨文專著的誕生。”
高銘也沒說是啥,而且問,“蘇亦同學知道哪一本書嗎?”
看似閒聊實則考題。
蘇亦作答,“應該是劉鶚編撰的《鐵雲藏龜》。”
高銘又問,“看過嗎?”
蘇亦點頭,“讀過,但讀不精。”
這一出來,眾人又笑。
高銘也笑,“簡單跟大家說說《鐵雲藏龜吧。”
實際上,蘇亦沒讀過,但前世備考,瞭解過《鐵雲藏龜》,這玩意就相當於一到名詞解釋的10分題。
蘇亦答的也簡單,“《鐵雲藏龜》是清代甲骨學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材料的專書……《鐵雲藏龜》的出現直接將甲骨文從古董,變成研究歷史的資料。”
標準的名詞解釋的寫法。
一兩百字,蘇亦脫口而出。
高銘也不意外他的答案,而是說,“甲骨文的兩個發現者,王懿榮跟劉鶚下場都不算太好,王懿榮是投井自殺,劉鶚則是悲憤而死,同樣,王國維先生也是投湖自盡,我們的前輩為了甲骨文這個中華文明的瑰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這些後輩自當繼承。”
實際上,高銘也只是感慨而已。
王懿榮的死跟甲骨文沒啥關係,他是八國聯軍入京,皇帝逃跑,作為京師團練大臣,也就是民兵扛把子的他,以死殉國。
劉鶚也不是因為研究甲骨文而死。
他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曾為救賑饑民向俄軍買糧,遭人誣陷,被清政府以“私售倉粟”的罪名流放XJ。流放途中,劉鶚鬱鬱寡歡,悲憤而死。
至於王國維之死,也跟甲骨文沒啥關係。
王國維為何投湖自盡說法很多種。
主要跟當時的時局有關,對於他這樣的知識分子未能善待。
顧頡剛就說,主要是當時的中國沒有專門供學者研究學問的機構。
衛聚賢曾說過,他想邀請王國維去山西教書,然而,王國維則說,“山西無書”,便沉湖。
王國維遺言就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義無再辱,道盡一切。
所以,才會有人一種說法,“甲骨是一種不祥之物,接觸者都不得善終。”
蘇亦對於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甲骨四堂之中,除了王國維之外,其他人都活的好好的。
然而,由於時間的關係,高銘並沒有對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故事做過多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