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冬季很短暫,年節一過,天氣就開始變暖,轉眼就快到了開春時節。
耆國試行了一年半的新式農耕之法,效果極佳,民間反響良好,幾無阻力。
去年是試驗年,為了穩重起見,只有一半田地使用了新法。今年,官府決定全面推行,將國中所有田地都改用新法耕種。
舊式耕作法非常粗放,農事也較少,基本上就是播種、灌溉和收割三個步驟。
新法卻複雜了許多,對農夫的勤勞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否則就是使用了新法,也種不好地。
因為新農法在播種前還要進行翻耕、漚肥、施肥、選種的幾個步驟,是以農夫們要比往年忙碌的多。他們整個冬天都沒有歇著,又比他國早了一個月就下田勞作了。
耆國官府也在年假結束後就立刻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很多官員都暗暗叫苦,耆國的官,太不好當了!
豈止是官員,耆國上上下下每一個人,從國主到貴族,再到平民和奴隸,所有人都感覺勞動量一下加大了許多。
儘管很辛苦,但也只是嘴上抱怨一下而已。國民的精神反而更加振奮,都摩拳擦掌,想要大幹一場,要在這一年裡獲得前所未有的豐收!
後世人很難理解古人的心理,在這個物資匱乏的時代,能夠多收一斗糧食,是非常幸福的事,哪怕付出再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聶傷是個閒不下來的主君,一天到晚不是在官府處理政事,就在四處巡視,忙的腳不沾地,連懷孕的老婆都見不上幾次。
這日,他把都城縣西北方的灌溉渠道都跑了一遍之後,又來到小渾河上游,參加水力機房的投產儀式。
依照去年的基建計劃,工部趁著冬季水淺時,在小渾河的水流湍急處建起了一座堤壩蓄水,然後又在洩水口建立了幾個水力機房。
這些機房也是試驗性質的,包括兩個磨坊、一個水鋸機房和一個鍛造機房,設計思想自然都是聶傷提出來的。
三樣技術都是劃時代的創舉。
這個時代的穀物脫殼全靠人抱著木杵舂米,伐木和木材加工也沒有鋸子,都是斧錛之類的切削工具,效率何等底下自不用說。
聶傷甫一上臺,就把石磨、石碾和鋸子發明了出來,另外還有其他各種新式工具。在百工匠人的改進下,這些工具很快就被完善實用了,並在全國普及開來,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
而小渾河邊的新建的水力機房,則是提升機械化程度,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實驗。
工部此前就成功製造了好幾架大型灌溉用水車,對水力機械的原理和技術早已摸索透了,石磨、鋸子也都不陌生。
機房比水車複雜的地方,在於多了一道傳動裝置。百工們世代都是技術人員,很快也設計出了好幾種轉動裝置,準備都試驗一番,最後採用最可靠的一種。
唯一沒有見過的,就是聶傷新設計的水力鍛錘。
商人鑄造青銅器的水平登峰造極,但是鍛造技術卻不怎麼樣。
蓋因青銅器不能鍛造,只有質軟的純銅、赤金才需要鍛打技術。只能用來製作一些精細的手工藝品,鍛打技術的地位不可能很高,以致水平低下。
若只是加工純銅和赤金,聶傷完全沒必要發明水力鍛錘,之所以催促工部急建鍛造機房,是因為耆國已經找到了鐵礦石並煉出了鐵。
但冶鐵煉技術卻出現了瓶頸,怎麼都無法再進一步,煉出全都是蜂窩狀的、又脆雜質又多的粗鐵,不能加工,沒有使用價值。
幸運的是,工匠們找到了鍛打去除雜質的辦法,能夠以此造出精鐵來。可是這種模式的生產效率低的令人髮指,生產同等重量的精鐵,成本比青銅還要高的多,難以大量普及。
於是聶傷提出了水力鍛錘的設想,有工部左官買親自主持此專案,並且很快製造了出來。
“嘩啦啦!”
“咯吱吱!”
“轟隆隆!”
聶傷走進一個磨坊,就見嘈雜的聲響中,木質機械臂來回伸縮,推動一個圓滾狀的青石碾子順暢的轉動,不停碾壓著底盤上的帶殼粟米。
一個匠人手持掃帚緊跟石碾轉動,熟練的將壓到邊上的粟米掃進去。
此人一看動作就知道經常使用石碾,但是水利石碾速度很快,讓他緊張不已,又擔心粟米落地,又怕被傳動杆撞到,跑的氣喘吁吁,滿頭大汗。
“呵呵,一個人操作不過來,容易發生危險,至少要兩個人才行。”
聶傷在一旁看著,對工部中官勃笑道:“最好能再改進一下,減慢速度或提高軸杆,這樣很容易打到人,太危險了。”
“我等盡力。”
勃面無表情的應了。
年輕的左官買卻說:“磨坊是官府的,這樣的活,以後都是奴隸在幹,官府多的是奴隸,碾米數量比奴隸的命更重要。下臣以為,不但不應該改,還要進一步加快轉動速度。”
聶傷瞅了他一眼,不悅道:“你不把奴隸當人,也要把他們看成牲畜和工具吧,哪個願意自家的財產隨意損失?官府的財產雖多,也不能浪費!”